结直肠癌的近亲——结直肠息肉

发布时间:

2023/09/13

浏览次数:

8572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癌症统计(GLOBOCAN 2020)估算,2020年全球结肠、直肠和肛门恶性肿瘤(以下简称“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数为190万,死亡数为93.5万,分别位居癌症发病和死亡的第2和3位;




全国结直肠癌发病率为28.96/10万,死亡率为14.08/10万,分别位居癌症发病和死亡的第3和5位;四川省结直肠癌发病率为28.90/10万,死亡率为15.57/10万,顺位同国家一致。结直肠癌是全国及全球主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研究发现约90%的结直肠癌由结直肠息肉演变而来,因此全面了解息肉并提早切除,能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





息肉 是指人体组织表面长出的多余肿物,现代医学通常把生长在人体粘膜表面上的赘生物统称为息肉。




医学上一般按出现的部位给它命名,如长在声带上的称"声带息肉",出现在胃壁上的叫"胃息肉",以此类推。若某一部位有两个以上的息肉,又称"多发性息肉"。



人体“最阴险”的息肉便是大肠息肉,是指高出肠黏膜的局部隆起性病变,其经常呈多发分布,平时隐蔽生长,到时“摇身一变”成为结肠癌,但是其表面却很脆弱,容易出血,病人易出现便血,息肉的便血出血量一般较少,若息肉体积大、位置低,可发生较大量的出血。




便血的特点为带血、而不发生滴血,同时还可能会有脱垂、肠道刺激症状,出现症状时,病人的病情往往已经不轻了。




某些有遗传倾向的息肉,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等容易癌变,因此应提高对息肉的警觉性,可使用肠镜检查息肉的存在。









“息肉 - 不典型增生 - 癌”的演变过程大概要经过 10~15年,这一宝贵的时间窗为结直肠癌的预防和早诊早治提供了机会,结直肠癌筛查是采用问卷调查和粪便隐血试验作为初筛手段,确定高危人群。




以结肠镜为进一步检查方法,进行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







结肠镜下息肉处理原则




一旦在结肠镜下发现息肉,应取组织活检,有条件者行放大内镜及色素内镜观察,全面了解息肉的大小、形态、蒂部情况及数目,由此决定治疗方案。




内镜下处理息肉可按照以下原则,息肉完整切除后,均应送病理检查。




直径≤0.3cm 的息肉,可单纯以活检(咬取)作为治疗。


直径 0.3-0.5cm 的小息肉应先取活检,再予电灼或内镜下氢离子束凝固术。


直径 0.5-1.0cm 的息肉可用热活检钳或高频电圈套切除。


直径>1.0cm 的息肉则宜采用高频电圈套切除。


直径≥2cm 的广基息肉由于多有绒毛成分而具有恶变潜能,且易复发,应采用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一次或多次彻底切除,有难度者需外科手术切除。


多发性息肉是否一次摘除和应摘除数目应根据息肉的总数、大小以及内镜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而定。切除数量越多,并发症发生率也越高,应首先保证安全,一次不宜切除过多。多个息肉摘除时应按先近端、后远端的原则进行。




息肉生命力极其旺盛,虽然被切除,但如果生活习惯没变,体内环境没变,适合息肉生长的土壤还在,它会生根发芽,死灰复燃!




因此即使息肉切除了,还要定期复查。息肉和结直肠癌切除术后监测指南推荐如下:






1


EMR 或 ESD 病理上完整切除大的无蒂结直肠息肉或早期息肉癌的复发率较低,无需进行原病灶位置复查,患者应该间隔 3 年后进行息肉切除术后监测。是否需要进一步监测应根据息肉切除术后高危标准决定。






2


EMR 或 ESD 分块切除大的无蒂结直肠息肉(大小至少 20mm)的患者应术后 2~6 个月针对原病灶位置进行复查。推荐自初始切除 18 个月进一步进行原病灶复查以发现是否有晚期复发。一旦确认无复发患者应该间隔 3 年后进行息肉切除术后监测。是否需要进一步监测应根据息肉切除术后高危标准决定。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