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824

发布时间:

2023/08/24

浏览次数:

514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08-24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和听力筛查率均超90%

2023-08-24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823日电  (记者刘博通)825日是我国第七个残疾预防日,此次宣传教育活动的主题为“预防先天残疾,守护美好未来”。23日,中国残联举行第七个残疾预防日新闻发布会,中国残联、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有关情况。

  据介绍,近年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推动残疾预防知识普及、预防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疾病致残、伤害致残以及促进残疾康复服务取得积极成效。主要任务指标完成情况良好,全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达93.5%,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和新生儿听力筛查率分别达到98.1%97.1%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93.0%。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建立、实施以来,受益残疾儿童人数逐年增加,201820225年累计救助残疾儿童近144.6万人次。

  《 人民日报 》( 2023082410 版)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4/c14739-40062898.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李斌副主任率团出席2023年二十国集团卫生部长会议和财政卫生联合部长会议

2023-08-2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818日—19日,二十国集团卫生部长会议和财政卫生联合部长会议在印度举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率团参会。

    会议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准备和应对,提高医疗应对措施公平可及性以及数字健康等三个议题进行讨论。李斌表示,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支持建立有韧性、公平和包容的卫生体系,不断提高抗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水平;呼吁研发普及更多安全、有效、优质、经济的医疗产品,加强G20国家在数字健康等领域的合作。他指出,中国支持世卫组织在全球卫生事务中发挥领导作用,支持加强财政和卫生协调的努力,G20国家应团结合作,充分利用现有合作机制,完善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会议期间,李斌同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以及10余个国家代表团团长进行双边会见或场外交流。

    G20国家、世卫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嘉宾国代表参会。我委相关司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及外交部、驻印度使馆人员参会。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gjhzs/s3582/202308/

返回目录>>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打牢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的思想基础

2023-08-2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近日,中央第二十七指导组通过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和个别谈话等方式了解我委专题民主生活会准备情况,充分肯定我委主题教育取得的成效,并就下一步工作发出工作提示。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在与指导组领导同志充分谈话交流后,对开展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以及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作出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对中央第二十七指导组坚持同题共答、提前介入、全程参与、从严把关,深入基层单位调研指导、解疑释惑,在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等各个环节给予明确指导表示衷心感谢。

    822日,委党组举办理论学习中心组2023年第九次集体学习,进一步深刻领悟和阐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心得体会,以及深化内化转化的成果。委党组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以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时代意义,在党的建设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的里程碑意义。要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坚定不移用这一重要思想指导委直属机关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会议强调,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是主题教育检视整改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确保主题教育成效的一项重要举措。委党组要带头示范,带动全委党员干部充分运用主题教育成果,把谈心谈话、梳理问题、原因剖析、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整改等重点环节的工作做扎实、做深入,把主题教育激发的政治觉悟和责任担当,掌握的科学方法和务实举措,锤炼的务实作风和奋斗精神,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jgdw/s7967/202308/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浙江省参与致病菌识别网信息系统数据质量评价工作

2023-08-24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致病菌识别网,是以网络化信息平台为依托,采用多病原鉴定、分子分型、基因组流行病学等新的调查分析技术,开展细菌性传染病病原识别、暴发识别和来源识别的实验室监测网络。国家致病菌识别网十余年的建设历程,是致病菌监测网络从无到有的创建,是基于病原学的监测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发展”的探索,是传染病监测网络体系完善的实践。致病菌识别网的建设和发展,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细菌性传染病监测模式,推进了细菌性传染病监测预警新技术和策略应用,提高了传染病的疫情早期发现和精准防控能力。

    818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首次开展对致病菌识别网信息系统数据质量进行评价。浙江省致病菌识别网专家组由杨章女带队,共三位专家参与数据质量评价工作,从时效性、规范性、完整性对样本信息、菌株信息、药敏实验结果对兄弟省市进行数据质量评价。通过此次评价,提高了数据质量填报的认识能力,对推荐致病菌识别网能力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浙江省致病菌识别网共有省级中心网络实验室1个,市级网络实验室12个,区县网络实验室72个,哨点医院93家。多项绩效指标位列全国前三,多次在全国识别网工作会议上受国家表扬,并作经验交流。

    摘引网址:https://www.cdc.zj.cn/ywpd/wswjy/ywdt/202308/t20230824_16652.shtml

返回目录>>

 

实行“三个全省统一”,办证只跑一次!河北省《出生医学证明》签发系统正式启用

2023-08-23    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日前,河北省《出生医学证明》签发系统正式启用,各级管理和签发机构统一使用这一系统签发和管理《出生医学证明》。

  为加强《出生医学证明》信息规范化管理,减少人为操作,防范违规违法行为,2022年以来,省卫生健康委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持续创新《出生医学证明》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逐步推进证件全流程监管、可视化管理,过程信息全程可追溯,不断提高办证效率和服务质量,增强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 实行“三个全省统一”,办证只跑一次

  签发系统全省统一。河北省《出生医学证明》签发系统以河北省妇幼健康管理系统为基础信息平台,经建设完善后由省级平台统一管理运行。

  身份识别全省统一。为确保《出生医学证明》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省卫生健康委加大“妇幼健康智能服务终端”和“妇幼健康移动分娩终端”投入力度,在系统中开发了住院分娩孕产妇身份信息比对和信息核验功能。2023年底前,全省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将全部实现孕产妇身份信息读取与人脸识别。

  档案管理全省统一。在《出生医学证明》档案管理方面,我省出台了《<出生医学证明>档案管理规范》,对各级管理和签发机构在《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和签发工作中形成的档案资料,按照相关要求和规定实行统一归档管理,永久保存,有效保障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

  办理《出生医学证明》只跑一次。为进一步提高《出生医学证明》管理精细化程度和服务水平,省卫生健康委不断深化《出生医学证明》信息平台应用,持续推广《出生医学证明》自助办理系统,开展了线上预约、申请、审核、申领服务,群众通过平台只需要用身份证就可以一次性完成证件办理。2023年底前,省市级《出生医学证明》签发机构全部实现自助签发。

  在实行系统签发的基础上,省卫生健康委还在各签发机构定期开展质量控制,不断完善签发机构工作机制,规范工作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充分发动市县(区)两级签发机构踊跃参与优质服务单位创建活动,创先争优,带动《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工作高标准、规范化开展。同时,与公安、法制、网监、宣传等部门联合筑牢信息安全网,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形成强大合力。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形成综合治理格局。

  ■ 做好历史手工签发证件数字化管理

  为了提高个案信息数字化水平,省卫生健康委决定从今年8月份开始利用三年时间,将1996年至2008年期间全省手工签发的《出生医学证明》历史信息,全部录入河北省妇幼健康管理系统,实现历史手工签发证件数字化管理,保障后续个案信息的全时段全周期数字化管理和信息共享共用。

  省卫生健康委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出生医学证明》历史签发信息数字化管理工作,将其纳入妇幼健康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本地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和时序进度,确保《出生医学证明》历史签发信息录入工作按照进度和要求落实到位。各签发机构作为责任主体,要组织专门力量对本机构19962008年《出生医学证明》历史签发信息纸质资料,分年度集中进行收集、整理和录入,确保历史信息齐全完整。

    摘引网址:https://www.hebeicdc.cn/jkdt/55689.j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研究显示逆境会永久改变大脑

2023-08-24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823日电 (记者刘霞)荷兰拉德堡德大学神经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新研究表明,逆境会永久性地改变大脑的功能。此外,大脑对逆境的异常反应与焦虑症状有关。这项研究有望在早期发现精神疾病。相关论文刊发于21日出版的《自然·神经科学》杂志。

  研究人员对约170人开展了调查,收集了其一生中的各种数据,尤其关注逆境,即已知对发展有负面影响的因素或事件。例如,母亲在怀孕期间吸烟、分娩期间出现并发症、经受虐待或遭遇重大事故等。

  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扫描确定了这些人的大脑结构。然后,他们利用人工智能来寻找逆境和大脑模式之间的联系。分析表明,二者之间的关联非常清楚,而且也很稳定。研究人员在25岁和33岁两个年龄段都发现了这些关联。根据这一结果,他们可以预测大脑对逆境的反应。

  这项研究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们可追踪25年前发生的事件对大脑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能帮助预测哪些人更有可能患上精神障碍疾病。通过揭示大脑对逆境的正常反应,就可确定出异常反应。研究发现这种偏离模式与焦虑症状有关,这些焦虑在许多精神障碍疾病中起核心作用。

  研究团队希望这一发现有助更早发现精神疾病,以便患者能够更早、更有效地接受治疗。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4/c14739-40062814.html

返回目录>>

 

人类Y染色体的组装和分析完成

2023-08-24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823日电 (记者张梦然)《自然》23日发表的两篇论文公布了人类Y染色体的组装和分析,Y染色体也是最后完成全测序的人类染色体。这项全球100多名科学家参与的研究填补了当前Y染色体参考的诸多空白,带来了对不同人群演化和变异的见解。

  人类Y染色体由于结构复杂一直很难测序和组装。超过一半的Y染色体在当前的人类参考基因组组装中缺失,导致人们对Y染色体的认识很不全面,限制了对其组成、复杂性以及在不同人群间差异的理解。

  作为“端粒到端粒”联盟的一部分,由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领导、包括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等多家机构的科学家此次报道了完整的人类Y染色体的62460029个碱基对序列。这次的组装纠正了当前人类参考基因组组装中关于Y染色体的多个错误,同时还向参考基因组中添加了逾3000万个碱基对,揭示了多个基因家族的完整结构,并确认了41个新的蛋白质编码基因。这次的结果还纠正了微生物组研究中提出的假设,这些假设将之前未知的人类Y染色体序列错误归类为细菌序列。

  在另一篇论文中,包括美国杰克逊基因组医学实验室在内的联合团队组装了代表世界21个不同人群的43名男性的人类Y染色体。这些组装结果更详细阐释了Y染色体在18.3万年的人类演化历史中的遗传差异。研究结果揭示了新的DNA序列,保守区域的特征,以及促进Y染色体复杂结构的分子机制。

  研究人员正在将此次的新见解整合到灵长类动物的研究中,以更深入地挖掘Y染色体的进化,并分析可能影响癌症和其他多种疾病的临床相关基因,进而开发个性化医疗。

  这是第一个真正完整的人类Y染色体序列,也是最后一个被完全测序的人类染色体。应该说,与男性发育相关的染色体是人类基因组最后一个神秘部分。现在,科学家完成了它的遗传密码,揭示了对生育能力有影响的重要基因组特征,例如精子产生的因素。由于参与人类性发育的因素遍布整个基因组且非常复杂,此次成就中的诸多关键细节,也让科学家获得了无比丰富的基因组资源,为未来的医学研究铺平道路。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4/c14739-40062809.html

返回目录>>

 

《自然·神经科学》:苦难会重塑大脑,或将永久改变大脑模式!

2023-08-23    奇点糕

 

    出版的《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唐德斯脑、认知与行为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讨论了环境逆境对大脑结构的长期影响。

    研究发现,环境逆境是导致精神障碍的重要风险因素。大脑对逆境的适应能力,是以特定大脑区域发生结构变化为代价的。长期生活在逆境环境中的人大脑结构发生了广泛的形态学变化,并且在创伤事件发生25年之后,仍然可以观察到与逆境相关的大脑模式。

    同时,逆境相关异常反应与焦虑症状密切相关。探究逆境对大脑模式的影响可能对精神疾病的发展有预测价值。

    环境逆境可能增加成年时期精神障碍的风险,但是具体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逆境对大脑特定区域的影响,忽略了个体间的差异以及整体脑部的变化。因此,研究人员试图用更长期的纵向研究来了解逆境对大脑结构的影响。

    曼海姆儿童风险研究(MARSMannheim Study of Children at Risk)队列是一项长期研究计划,旨在探索生命早期暴露于不同风险对儿童及青少年成长的影响,记录了产前、围产期、心理社会逆境等多种风险因素。为了能够量化人群中的逆境效应,以及不同于群体水平的个体逆境效应,研究人员利用MARS数据,建立了基于体素的标准模型,捕捉长期逆境引起的适应性变化。

    研究模型

    纳入模型分析的逆境涵盖产前期(产前母亲吸烟和压力)、围产期(出生时的生产风险)以及产后期,其中产后期逆境包括早期孕产妇护理水平较低、不良家庭环境、儿童创伤事件、压力生活事件等。

    模型显示了25岁时逆境相关的广泛大脑形态学特征,大脑多个区域与逆境相关,并且远远不止之前发现过的逆境相关区域。海马、杏仁核、基底神经节、腹内侧前额叶、前扣带回,等等诸多区域都会受到环境逆境的影响,发生改变。

    这些大脑区域的形态学变化可以根据逆境分数进行预测。

    同时,大脑区域的形态学变化并不因时间推移而减弱。25岁时发现的大脑因逆境受到的伤害,在33岁时依然存在。

    不同逆境环境对大脑特定区域的影响效应不同,表现为脑区体积的扩张或收缩。以Dice系数来量化大脑结构的变化程度,其中家庭环境的Dice系数最高,对大脑结构变化的影响最大。

    利用现有数据,研究人员还建立了8-97岁期间年龄相关的大脑结构变化模型。边缘皮质下区域、小脑内侧和脑室等区域可以观察到与年龄相关扩张,颞叶、前扣带回等区域观察到与年龄相关收缩。

    总的来说,研究发现从产前到成年期间的逆境对大脑结构造成了广泛影响,并且在成年早期依然保存有持久、稳定的神经信号。不同逆境种类相对应的大脑区域不同。

    这些发现有可能转化为治疗方法,为改善公众心理健康做出贡献。同时,超出正常范围的大脑结构体积变化可能可以用来发现和预测不同个体的焦虑或其他精神问题。研究团队也已经在进行相关的验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154e881191c.html

返回目录>>

 

Nat Med:新研究确定了有效的CAR-T细胞在白血病儿童体内持久存在的基因特征

2023-08-23    生物谷原创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大奥蒙德街医院和惠康桑格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新的见解,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儿童在接受治疗白血病的前沿CAR T细胞疗法后,缓解期比其他儿童更长。他们结合了新型免疫疗法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最先进的计算分析技术,确定了长期最有效的 CAR-T 细胞的基因特征。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37月的Nature Medicin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ranscriptional signatures associated with persisting CD19 CAR-T cells in children with leukemia”。

    近年来,治疗白血病的CAR-T细胞---针对白血病设计的基因工程T细胞---已成为复发或无法治愈的罕见白血病(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即B-ALL)患儿的既定治疗方案。

    决定这种治疗是否能使白血病得到长期缓解---让儿童不再患癌---的关键因素之一是 CAR-T 细胞在体内的存活时间。到目前为止,人们对这些细胞在体内的存活时间还知之甚少,因此也不知道这种疗法是否有可能在不进行进一步治疗的情况下长期发挥作用。

    作为CARPALL研究的一部分,这些作者在CAR-T细胞治疗(称为AUTO1)后的数年中与患者家庭一起工作,开始了解为什么有些CAR-T细胞会长期存在于体内。

    这项新的研究为了解为什么一些CAR-T细胞会长期存在提供了第一步。他们的目标是在他们发现的基因特征基础上,确定细胞群体中的关键标志物,并最终了解是否有办法在治疗开始前发现甚至制造出能长期存活的CAR-T细胞。

    论文第一作者、惠康桑格研究所研究员Nathaniel Anderson博士说,“通过前沿的单细胞基因组学,我们第一次非常清晰地破解了CAR-T 细胞在儿童体内持久存在的密码。我们希望我们的研究能提供第一条线索,说明为什么有些 CAR-T 细胞能持续很长时间---我们知道这对保持儿童在治疗后不再罹患癌症至关重要。最终,这项研究将帮助我们继续改进这种已经改变了生命的治疗方法。我们希望这些知识最终能让提供 CAR-T 细胞疗法的临床团队更好地了解哪些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最好,并让制造商能够优化他们的方法以支持治疗的持续性,从而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大奥蒙德街医院儿童血液学顾问Sara Ghorashian 博士说,“这些数据首次向我们展示了长效 CAR-T 细胞的特性,它不仅在我们的研究中治愈了 ALL 儿童患者,而且在使用不同 CAR-T 细胞产品治疗不同类型白血病的成人患者中也得到了验证。因此,这让我们相信,该特征可能会更普遍地揭示 CAR-T 细胞的持久性机制,并让我们开发出更好的治疗方法。我们要感谢所有使我们这样的研究成为可能的儿童和家庭---只有通过他们的奉献精神,我们才能建立起对这些新疗法的理解,并为全世界的儿童提供更好的治疗。”

    深入研究 CAR-T 细胞

    这些作者能够对参加一项开创性临床试验(CARPALL 试验)的 10 名儿童的细胞进行研究,在他们最初的CAR-T细胞治疗后长达5年。这让他们对为什么有些 CAR-T 细胞会留在患者的血液中,而另一些则会提前消失---这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癌症复发---有了新的认识。

    这些作者利用从基因层面分析单个细胞以了解其作用的技术,在长效CAR-T细胞中发现了一种独特的“特征”。该特征表明,血液中的长效CAR-T细胞会转变成一种不同的状态,使它们能够继续在患者体内清除癌细胞。

    研究概述及工作流程。图片来自Nature Medicine, 2023, doi:10.1038/s41591-023-02415-3

    重要的是,这种特征在不同细胞、不同患者以及使用不同CAR-T细胞产品治疗不同类型白血病的成人身上都能看到。但在其他类型的免疫细胞中却没有发现。这表明,这些作者发现的特征可能不仅是这些长效CAR-T细胞的标志物,而且实际上可能是它们在体内持续存在并使儿童的病情得到更长时间缓解的原因。

    作为这项研究的一部分,这些作者确定了CAR-T细胞中似乎能使它们在体内长期存在的关键基因。重要的是,这些基因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个起点,以确定CAR-T细胞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持久性标志物,并最终提高它们的有效性。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惠康桑格研究所高级研究员Sam Behjati博士说,“这项研究是我们在了解CAR-T细胞持久性方面迈出的精彩一步,它展示了合作科学的力量,以及将开创性临床研究与前沿基因组科学相结合的力量。我们必须在这些新疗法的基础上继续开发和发展,以帮助全世界更多的白血病患儿。”

    英国癌症研究院研究信息经理Henry Stennett博士说,“我们知道,CAR-T 细胞疗法等免疫疗法多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我们需要继续努力找出原因。像这样的研究对我们接近使免疫疗法对更多癌症患者更有效至关重要”。(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Nathaniel Anderson et al. Transcriptional signatures associated with persisting CD19 CAR-T cells in children with leukemia. Nature Medicine, 2023, doi:10.1038/s41591-023-02415-3.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686e853713f.html

返回目录>>

 

eLife:科学家识别出用于预防人类脂肪肝疾病的新型药物靶点

2023-08-23    生物谷原创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eLife上题为“Amelioration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by targeting adhesion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F1 (Adgrf1)”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中国广州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治疗人类无法治愈的肝脏疾病的新型药物靶点。研究人员通过对小鼠和人类肝脏活检组织进行分析后发现,靶向一种主要存在于肝脏中的受体或能帮助机体抵御脂肪的堆积,从而减缓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的发生或进展。

    NAFLD是一种无症状的肝脏脂肪堆积症,其在全球影响着大约25%的人群健康,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大约85%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比如2型糖尿病、心脏病和慢性肾脏疾病)都是由NAFLD所引起的,其会导致称之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发生,即在患者肝脏中形成疤痕组织并潜在引发肝癌,这通常是由脂质代谢紊乱、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炎症、病毒性感染或肝脏损伤所引起。研究者Mengyao Wu说到,增加体育锻炼并减少热量摄入或能帮助有效管理NAFLD但生活方式的改变或许仅在早期阶段有效,一旦发生NASH或许就并没有药物来逆转肝脏中过多的脂肪储存了,因此,目前我们迫切需要揭开NAFLD发生的机制,从而寻找新型靶点来开发诊断测试技术和经济有效的疗法。

    文章中,研究人员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肝脏中高水平表达的一种特殊分子上,即粘附G蛋白偶联受体Adgrf1,该受体在2002年被首次发现,作为G蛋白偶联受体(GPCR)家族的成员,其属于细胞表面最大、最多样化的受体家族,其中许多都是已经获批药物的关键靶点,尽管其它一些GPCRsNAFLD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并不仅仅存在于肝脏细胞中,而且可能会引起其它主要器官出现副作用,相比之下,Adgrf1主要存在于肝脏中,但其在肝脏中的功能尚不明确。Wong及其同事首先分析了高脂肪饮食对小鼠机体肝脏中Adgrf1水平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当摄入高脂肪饮食后小鼠机体肝脏细胞中的Adgrf1的水平会明显下降,其或许就是NAFLD的一个新型标志物。随后研究人员观察了改变肝脏细胞中Adgrf1的水平对代谢所产生的影响效应,Adgrf1的过表达对于瘦弱个体机体的体重、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或胰岛素抵抗并没有明显影响,但当Adgrf1的水平并没有在高脂肪饮食后发生降低时,小鼠就会表现出糖尿病的特征,即较高的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以及胰岛素抵抗。

    科学家识别出用于预防人类脂肪肝疾病的新型药物靶点。

    为了确定这些改变确实是由Adgrf1所引起,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疗法剔除了肥胖小鼠机体的Adgrf1,在脂肪肝疾病的肥胖小鼠中,抑制Adgrf1的表达或能改善机体的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敏感性,此外,阻断Adgrf1的功能也能减少肝脏细胞中脂质的积累,尽管血液中循环的脂肪水平仍然很高,但Adgrf1抑制性疗法或许能降低肝脏损伤的标志物—肝脏酶类的水平。为了阐明Adgrf1到底是如何产生这种效应的,研究人员对来自小鼠机体的肝脏样本进行RNA测序来观察基因表达的改变,结果表明揭示了名为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的酶类的改变,其是一种在NAFLD、循环系统疾病和糖尿病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关键脂肪促进酶,研究者发现,Adgrf1还在脂肪合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接下来,研究人员利用一组来自不同疾病进展水平(从健康肝脏到NAFLD)的患者的肝脏活检样本的公开基因表达数据检查了小鼠机体研究结果与人类机体研究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发现,非NAFLD的健康肥胖让人去拿机体中Adgrf1的表达水平要低于非超重人群,但令人惊讶的是,NAFLD患者和肥胖人群机体中Adgrf1的表达水平却与未患NAFLD的人群相似,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这一意外的结果或许是因NAFLD人群肝脏中的炎症所引起的,炎症会增加Adgrf1的水平,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相比轻度NAFLD患者而言,Adgrf1的水平在重度脂肪肝(脂肪变性)患者的活检组织中水平较高。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减少Adgrf1的表达或能潜在作为一种保护性机制来阻断肥胖人群肝脏中脂肪的过度积累;研究者Chi-Ming Wong说到,目前我们有证据表明Adgrf1在调节肝脏中脂质代谢上扮演着新的角色,本文研究或有望帮助科学家们深入研究靶向作用Adgrf1用于开发治疗脂肪肝疾病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果得到证实的话,其或许能为患者提供一种新型治疗性手段。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Adgrf1或能通过控制Scd1的表达来调节肝脏中的脂质代谢,而下调Adgrf1的表达或能潜在作为一种阻断肥胖人群肝脏中脂肪过度积累的保护性机制。本文研究不仅揭示了一种调节NAFLD进展的新机制,还提出了通过靶向作用Adgrf1来抵御NAFLD的新型治疗性方法。(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Mengyao Wu, Tak-Ho Lo, Liping Li, et al. Amelioration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by targeting adhesion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F1 (Adgrf1), eLife (2023). DOI:10.7554/eLife.85131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1c3e876907d.html

返回目录>>

 

《自然》:工程化益生菌或可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治疗方法!

2023-08-23    奇点糕

 

    虽然目前靶向DC的免疫调节方法已经有一些了,例如共递送自身抗原和耐受性AHR激动剂的纳米脂质体,或者递送自身抗原编码修饰的mRNA的纳米脂质体,但工程益生菌是一种能够长期使用且副作用最小的替代性方法

    在最近的《自然》杂志上,哈佛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发现,DC和其他免疫细胞产生的乳酸是抑制致病性自身免疫性T细胞的关键,经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NDUFA4L2通路限制线粒体活性氧产生,发挥抑制作用,他们还设计了一种益生菌,利用此机制成功抑制了T细胞自身免疫和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5]

    这项研究使用了模拟人多发性硬化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模型,对被招募到中枢神经系统的DC的单细胞RNA测序分析显示出了与炎症相关转录程序的激活,以及转录因子HIF-1α信号通路的激活。在EAE发病时,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结和脾脏的DC中,HIF-1α水平增加。

    DC中编码HIF-1α的基因的缺失导致EAE更加严重,HIF-1α缺陷型DC显示出与神经炎症、活性氧产生和线粒体去极化有关的转录增加,这些发现表明,HIF-1α限制了促进效应T细胞反应的DC转录程序。

    代谢物可以稳定HIF-1α,研究人员评估了代谢物对脾脏DCHIF-1α水平的影响,L-乳酸诱导了最高水平的HIF-1α表达。L-乳酸降低了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和人DC中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降低了与EAE诱导物共培养的促炎因子的表达,L-乳酸的抗炎作用是剂量依赖性的。此外,L-乳酸的抗炎作用依赖于HIF-1α。

    脂多糖(LPS)诱导的DC中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和L-乳酸治疗的情况

    乳酸有两种异构体,一种是哺乳动物细胞产生的L-乳酸,另一种是由饮食、微生物组和丙酮醛通路产生的D-乳酸,在本次研究中,这两种乳酸具有同样的抗炎作用。

    HIF-1α的缺失导致耗氧率增加,L-乳酸能够降低野生型DC的耗氧率,但不能降低HIF-1α缺失DC的耗氧率。

    由于检测到了与HIF-1α缺失DC线粒体呼吸链的异常活动有关的转录模式,以及L-乳酸对耗氧率的HIF-1α依赖性影响,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骨髓来源DC的线粒体HIF-1α靶基因的表达,发现,脂多糖刺激或L-乳酸治疗后,会出现HIF-1α依赖性的Ndufa4l2表达增加。

    NDUFA2L2是呼吸复合物I的一个亚基,可以限制其活性和线粒体活性氧的产生。实验显示,HIF-1α驱动的Ndufa4l2表达限制了DC线粒体呼吸,Ndufa4l2过表达还限制了DC中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Ndufa4l2敲低也可以抑制L-乳酸的抗炎作用。总的来说,NDUFA2L2依赖性活性氧抑制介导了乳酸的抗炎作用。

    Ndufa4l2过表达对各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再进一步,活性氧和炎症反应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和转录因子XBP1,从而驱动了DC的促炎反应。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通过限制线粒体活性氧的产生,L-乳酸和HIF-1α驱动的NDUFA2L2表达抑制了DCXBP1依赖性促炎反应。

    研究人员发现,使用125mg/kg/日剂量的L-乳酸或D-乳酸进行治疗,可以抑制EAE小鼠的脑炎性T细胞和疾病的发展,并限制了与炎症、线粒体代谢、氧化应激和未折叠蛋白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

    为了使乳酸的吸收更便利,同时让大剂量乳酸给药相关乳酸中毒的可能性最小化,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可以产生D-乳酸的益生菌,他们敲除了大肠杆菌NissleEcN)的pta基因,引入了一个含ldhA基因的质粒,受37℃激活的热诱导启动子的调控,以保证丙酮酸向D-乳酸的充分转化。

    37℃培养时,改造的益生菌株成功分泌D-乳酸,而普通的EcN则没有。小鼠接受每日一次的改造益生菌灌胃,连续一周后,血浆、小肠和结肠中D-乳酸水平显著增加,小肠DCHIF-1α和NDUFA4L2水平增加,XBP1表达降低。

    在诱导EAE发病前3天,小鼠接受改造益生菌或普通EcN的预防性治疗,改造益生菌组的病情明显更轻,中枢神经系统、小肠和外周促炎T细胞数量更少,证实了改造益生菌的治疗潜力。

    野生型的改造益生菌组小鼠(粉)EAE临床评分显著低于HIF-1α缺失和普通EcN组小鼠

    虽然目前靶向DC的免疫调节方法已经有一些了,例如共递送自身抗原和耐受性AHR激动剂的纳米脂质体,或者递送自身抗原编码修饰的mRNA的纳米脂质体,但工程益生菌是一种能够长期使用且副作用最小的替代性方法,EcN益生菌的高安全性、高血清敏感性、广泛的抗生素易感性、已知的基因组图谱和高度可工程化的特点都是其作为治疗载体的优势。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研究结果可能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管理提供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III D A, Dutertre C A, Ginhoux F, et al. Genetic models of human and mouse dendritic cell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J].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2021, 21(2): 101-115.

    [2] Cabeza-Cabrerizo M, Cardoso A, Minutti C M, et al. Dendritic cells revisited[J]. 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 2021, 39: 131-166.

    [3] Nasser J, Bergman D T, Fulco C P, et al. Genome-wide enhancer maps link risk variants to disease genes[J]. Nature, 2021, 593(7858): 238-243.

    [4] Saevarsdottir S, Olafsdottir T A, Ivarsdottir E V, et al. FLT3 stop mutation increases FLT3 ligand level and risk of 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J]. Nature, 2020, 584(7822): 619-623.

    [5] Sanmarco L M, Rone J M, Polonio C M, et al. Lactate limits CNS autoimmunity by stabilizing HIF-1α in dendritic cells[J]. Nature, 2023: 1-9.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02ade88120db.html

返回目录>>

 

Science子刊:新研究发现帕金森病的新治疗靶点

2023-08-24    生物谷原创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西北大学费恩柏格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基因 parkin 的突变会导致家族性帕金森病的新机制。这一发现为帕金森病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3721日的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Parkin regulates amino acid homeostasis at mitochondria-lysosome (M/L) contact sites in Parkinsons disease”。

    具体而言,这些作者发现,parkin基因突变会导致人体细胞中的两个关键工作者---溶酶体和线粒体---之间的联系中断。

    线粒体是细胞能量的主要生产者,而溶酶体则负责回收细胞正常功能过程中积累的细胞碎片。这些细胞器在我们的大脑中尤为重要,因为神经元高度依赖线粒体产生能量,而由于神经元的活动,它们会产生大量的细胞碎片,这些碎片必须由溶酶体清除。

    在之前的一项发表在Narure期刊上的研究中,西北大学费恩柏格医学院神经学系主任Dimitri Krainc博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已发现,溶酶体和线粒体会相互接触。在这一最初发现之后,西北大学的科学家们试图了解这些接触在帕金森病中的功能。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报告说,溶酶体通过提供线粒体功能所需的关键代谢物来帮助线粒体。线粒体必须输入许多基本成分,但人们对其中一些代谢物的来源并不十分清楚。另一方面,溶酶体是细胞中的回收工厂,因此会产生许多可供线粒体等其他细胞器使用的分解产物。

    他们发现溶酶体提供了支持线粒体功能的重要氨基酸。然而,他们还发现,在某些帕金森病中,溶酶体无法成为线粒体的“帮手”,因为这两种细胞器之间的接触被破坏了。这导致线粒体功能失调,最终导致帕金森病中脆弱的神经元退化。

    Krainc说,“这项新研究的结果表明,线粒体-溶酶体接触失调是帕金森病病理生理学的原因之一。我们认为,恢复这种线粒体-酶体接触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重要新机遇。”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这项新的研究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它强调了不同细胞器之间的直接交流与协作在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Wesley Peng et al. Parkin regulates amino acid homeostasis at mitochondria-lysosome (M/L) contact sites in Parkinson's disease. Science Advances, 2023, doi:10.1126/sciadv.adh3347.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081e84688ef.html

返回目录>>

 

Cell Metabol:间歇性禁食或有望改善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病理学表现

2023-08-24    生物谷原创

 

    阿尔兹海默病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破坏机体的昼夜节律钟,即调节机体很多生理学过程的内部时钟,几乎80%的阿尔兹海默病患者都会有这些问题,包括睡眠困难和夜间认知功能恶化,然而,目前并没有针对阿尔兹海默病这方面的治疗性手段。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 Metabolism上题为“Circadian modulation by time-restricted feeding rescues brain pathology and improves memory in mouse models of Alzheimer's disease”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对小鼠进行研究表明,其或许有望通过限时喂养(time restricted feeding)的方式来纠正在阿尔兹海默病患者机体中所观察到的昼夜节律钟的中断,限时进食时一种间歇性禁食策略,其重点是限制每天的进食时间而并不限制食物的摄入量。

    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按照限时喂养制度喂食的小鼠会表现出记忆力的改善,以及大脑中淀粉样蛋白的积累会减少,这一研究发现或许有望促进人类临床试验的进行。Paula Desplats教授表示,多年以来,我们认为,阿尔兹海默病患者机体的昼夜节律干扰是神经变性的结果,但如今我们却发现情况或许刚好相反,即昼夜节律钟的紊乱或许是阿尔兹海默病病理学表现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因此这或许就使得昼夜节律钟的干扰成为开发新型阿尔兹海默病疗法的潜在靶点,而且本文研究结果也为纠正这些干扰提供了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

    间歇性禁食或有望改善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病理学表现。

    阿尔兹海默病在美国影响着600多万人的健康,而且其有望成为美国人群即将面临的最大健康挑战,阿尔兹海默病患者会经历昼夜节律的多种干扰,包括醒/睡周期的改变,认知功能受损和夜间混乱的增加、入睡以及保持睡眠困难等。研究者表示,阿尔兹海默病的昼夜节律干扰是老年人养老院安置的主要原因,我们所能做的帮助患者恢复期昼夜节律的事情都会我们在临床中如何管理阿尔兹海默病,以及护理人员如何帮助在家中管理患者产生巨大影响。增强生物钟是一种改善机体健康结局的新方法,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方法就是控制每天的喂养和禁食周期,研究人员在阿尔兹海默病小鼠模型中检测了这一策略,给小鼠进行限时喂食,每天仅允许其在6个小时内进食,对于人类而言,这相当于每天禁食14个小时。

    相比全天候喂食的对照组小鼠而言,限时喂食的小鼠记忆力会更好,夜间也并不那么活跃了,且能遵循更规律的睡眠作息时间,睡眠中断也更少了;相比对照小鼠而言,所测试的小鼠在认知评估方面也表现地更好,这就表明,限时进食策略或许能帮助减缓阿尔兹海默病的行为症状。研究人员还在分子水平上观察到了小鼠机体症状的改善,他们发现,在进行限时进食的小鼠中,多个与阿尔兹海默病及神经炎性相关的基因都发生了不同程度地表达,这种进食策略也能帮助减少大脑中所积累的淀粉样蛋白的水平,淀粉样蛋白的堆积是阿尔兹海默病最著名的特征之一。

    由于限时进食策略能极大地改变小鼠机体中阿尔兹海默病的病程,因此研究人员乐观地认为,这些研究发现或许能更加容易地转化到临床中,尤其是由于新的治疗方法依赖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并不是药物。最后研究者表示,限时进食时一种人们很容易立即融入其中的生活策略,如果我们能在人类机体中复制这一研究结果,这种策略或许就能成为一种简单的方法来极大地改善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Daniel S. Whittaker,Laila Akhmetova, Daniel Carlin, et al. Circadian modulation by time-restricted feeding rescues brain pathology and improves memory in mouse models of Alzheimer's disease, Cell Metabolism (2023). DOI: 10.1016/j.cmet.2023.07.014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790e880543c.html

返回目录>>

 

Cell子刊:癌细胞和间皮细胞之间的信号传导促进卵巢癌的发生和免疫逃逸

2023-08-24    生物谷原创

 

    卵巢癌是导致女性癌症死亡的第四大原因,其特点是发现晚、广泛转移、预后差。治疗这种疾病之所以如此具有挑战性,原因之一是这种肿瘤常常对化疗产生抗药性,而且通常对免疫疗法反应不佳。

    虽然克服抗药性的研究和开发新疗法的努力主要集中在癌细胞上,但往往忽略了肿瘤内的许多其他细胞类型。事实上,癌细胞有能力对其周围的细胞进行重编程,以滋养肿瘤并帮助躲避患者的免疫系统。间皮细胞(mesothelial cell)就是其中之一,它们是卵巢癌细胞在腹膜转移过程中的第一接触点。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麻省总医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展示了癌细胞如何将这些间皮细胞重编程为癌症相关间皮细胞,从而促进卵巢肿瘤生长。重要的是,他们确定了其中的一种信号,即癌细胞用于重编程和控制间皮细胞的一种名为抗缪勒氏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 AMH)的激素。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3725日的Cell Report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ancer-associated mesothelial cells are regulated by the anti-Müllerian hormone axis”。

    他们指出破坏这种信号会减卵巢肿瘤的生长,并帮助免疫系统克服卵巢肿瘤的一些防御功能,这表明它可能是卵巢癌的一种新靶标。

    研究结果

    这项新的研究为卵巢肿瘤微环境中间皮细胞的起源和功能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展示了癌细胞如何将正常间皮细胞重编程为具有促肿瘤功能的癌症相关间皮细胞。这种重编程的核心是以AMH及其受体 AMHR2 的形式重新激活一种重要的发育激素信号。

    虽然 AMHR2 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由癌细胞表达的,但是这些作者发现癌症相关间皮细胞才是携带这种受体的肿瘤细胞类型,而且卵巢癌细胞会产生它的配体 AMH

    临床意义

    这项新的研究揭示癌细胞通过调节促进肿瘤生长的生长因子和帮助肿瘤躲避免疫系统的细胞因子的产生,利用AMH来控制癌症相关间皮细胞。

    这一新的认识为旨在中和来自癌细胞的AMH信号或靶向间皮细胞表面上的AMHR2以潜在地抑制肿瘤生长和恢复免疫反应的治疗策略提供了令人兴奋的可能性。

    下一步行动

    目前还没有靶向癌症相关间皮细胞的治疗策略。这项新的研究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它们可能是卵巢癌的新治疗靶标。

    但是重要的是,由于间皮细胞是大多数在腹部转移的实体瘤的第一接触点,特异性靶向癌症相关间皮细胞的治疗方法可能会改善其他癌症的治疗效果。

    此外,将 AMHR2 鉴定为癌症相关间皮细胞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将有助于今后对这些其他实体瘤中的这种细胞类型进行研究。

    鉴于靶向AMHAMHR2的女性健康新疗法的开发备受关注,科学家们有独特的机会将这些新疗法重新用于卵巢癌的治疗,或许还能改善对现有免疫疗法的反应。(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M. Chauvin et al. Cancer-associated mesothelial cells are regulated by the anti-Müllerian hormone axis. Cell Reports, 2023, doi:10.1016/j.celrep.2023.112730.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7bbe8468996.html

返回目录>>

 

Nature:揭示一种细胞质监测机制激活遭受应激的线粒体

2023-08-24    生物谷原创

 

    当生命以种类最繁多的单细胞生物的形式在地球上传播时,在 35 10 亿年前的某个时候,有一种这样的生物成功地完成了一次进化飞跃:它没有吞噬和消化细菌,而是将摄入的细菌猎物包裹起来,并将它作为能量来源。宿主细胞则为它提供保护和营养作为回报。

    这被称为内共生理论(endosymbiotic theory),根据该理论,一种单细胞生物是所有高等细胞的原始母体,所有动物、真菌和植物都是从这种原始母体发展而来的。经过数十亿年的发展,被包裹的细菌变成了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为宿主细胞提供能量货币 ATP。它失去了大部分遗传物质---DNA,并与母体细胞交换了较小的 DNA 片段。然而,与过去一样,线粒体独立于细胞分裂,并拥有自己的一些基因。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德国法兰克福歌德大学的 Christian Münch 博士及其研究团队研究了人类细胞中细胞和线粒体之间的密切配合。他们发现了线粒体在遭受应激时如何向细胞求助。这种应激的诱因可能是感染、炎症性疾病或遗传疾病,也可能是营养缺乏或细胞毒素。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cytosolic surveillance mechanism activates the mitochondrial UPR”。

    某类线粒体应激是由折叠错误的蛋白引起的,这些蛋白不能被迅速降解并在线粒体中积累。这对线粒体和细胞都会造成严重后果:例如,折叠错误的蛋白会破坏能量的产生,或导致形成大量活性氧化合物,从而攻击线粒体 DNA 并产生更多折叠错误的蛋白。此外,折叠错误的蛋白还会破坏线粒体膜的稳定性,从线粒体释放出信号物质,激活细胞凋亡---细胞的自我毁灭程序。

    线粒体对应激的反应是产生更多的分子伴侣(折叠助手)来折叠蛋白,以减少错误折叠,同时产生蛋白粉碎单元来降解错误折叠的蛋白。到目前为止,人们还不知道细胞如何触发这种保护机制。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人为地在体外培养的人类细胞线粒体中引发了蛋白错误折叠应激,并对所产生得结果进行了分析。Münch解释说,“这种信号传递过程之所以难以破解,是因为细胞中同时高速发生的信号数量大得惊人。”

    因此,这些作者采用了一些可以用来测量基因在一段时间内的转录程度的方法(转录组分析)。除此之外,他们还观察到哪些蛋白在哪个时间点相互结合,细胞内物质的浓度在哪个时间段发生变化,以及当单个蛋白发生系统性地失活时会产生什么影响。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当发生蛋白错误折叠应激时,线粒体会向细胞发出两种化学信号:它们释放活性氧化合物,并阻止蛋白前体的输入,这些蛋白前体在细胞内产生,只有在线粒体内才能折叠成其功能形状,从而导致这些前体在细胞内积聚。其中,活性氧化合物会导致一种名为 DNAJA1 的蛋白发生化学变化。正常情况下,DNAJA1为细胞中的一种将细胞中新形成的蛋白塑造成正确形状的特殊分子伴侣提供支持。

    由于这种化学变化,DNAJA1 如今越来越多地依赖折叠助手 HSP70 作为它的助手。然后,HSP70 会特别处理因蛋白输入受阻而在线粒体周围积聚的折叠错误的蛋白前体。通过这样做,HSP70 减少了与其常规搭档 HSF1 的相互作用。HSF1如今被释放出来,并能迁移到细胞核中,从而触发线粒体的抗应激机制。

    正如 Münch 解释的那样,“发现这两种线粒体应激信号如何在细胞中结合成一个信号,然后触发细胞对线粒体应激的反应,是非常令人兴奋的。此外,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细胞和线粒体的应激信号途径非常优雅地相互配合,就像钟表中的齿轮一样,基本上是由局部浓度的微小变化驱动的。”(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F. X. Reymond Sutandy et al. A cytosolic surveillance mechanism activates the mitochondrial UPR. Nature, 2023, doi:10.1038/s41586-023-06142-0.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890e8453920.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五部门治理集中用餐单位食品安全

2023-08-24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823日电  (记者林丽鹂)记者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获悉: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管局等5部门近日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开展为期5个月的集中用餐单位食品安全问题专项治理行动。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督促学校、托幼机构、医院、养老院、机关等集中用餐单位及其承包经营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全面加强监管执法,严把许可准入关、严格环境卫生和过程监管、严管承包经营行为、严惩违法违规行为;切实加强行业管理,严抓日常管理、严格招投标管理、分类推行“明厨亮灶”;压紧压实属地包保责任;提升舆情应对处置能力,推动集中用餐单位食堂管理明显规范,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明显增强,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 人民日报 》( 2023082410 版)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4/c14739-40062897.html

返回目录>>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91日起实施

2023-08-23    科技日报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昨日就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举行集体采访活动,这部法律经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202391日起实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副局长邵道新介绍说,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聚焦残疾人、老年人在上网时遇到的困难,组织全行业的力量积极行动,多措并举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工作,目前取得了积极成效。

主要包括,一是完善信息无障碍顶层设计。除了积极参与研究制定即将实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之外,工信部还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信息无障碍的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健全标准规范体系,组织发布信息无障碍相关标准共29项,制定了国内首项互联网应用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等,指导相关单位精准科学地开展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二是提升互联网应用的无障碍水平。开展了专项行动,指导与残疾人、老年人密切相关的1735家网站和手机APP等完成升级改造。三是扩大无障碍硬件产品供给。组织国内智能手机、智能电视主要生产企业,持续优化操作界面,简化操作流程,提升智能产品人机交互体验。四是增强基础电信企业的无障碍服务能力。部署基础电信企业不断完善传统的电信服务方式,线下营业厅专设爱心通道、老年人专席,同时推出专属优惠资费、大字账单等服务,为残疾人和老年人办理电信业务提供便利。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30823/cd3b8c30a4bc4

返回目录>>

 

山西省九价HPV疫苗扩龄在行动

2023-08-23    新华健康

 

经国家药监局批准,九价HPV疫苗适用人群年龄从16岁至26岁扩展至9岁至45岁,扩龄后接种工作已在山西省内全面展开,受到广大适龄女性广泛关注。为响应国家十部委《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年)》,为适龄女性人群提供更便捷的疫苗接种服务,近期山西省11个市54个区县的68家门诊,开展了一次9HPV疫苗网络预约活动。本次预约共开放九价HPV疫苗预约名额19968人,打破户籍所在地限制,可实现跨区县、跨地市预约。

宫颈癌目前是成为威胁女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家也成为女性第二高发癌症,我们高度重视对宫颈癌的防控。而对于预防宫颈癌,我们采取‘三级防控’措施,接种HPV疫苗属于一级预防。”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副科长光明介绍:“随着山西省九价HPV疫苗扩龄至9-45岁后接种工作的开展,省内适龄女性对疫苗的需求量也有所增加。九价HPV疫苗的供应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未来会更好地满足适龄女性的接种需求;此外,‘精准预约模式’的采用,由各接种点和受众群体进行精准信息对接,也提高了疫苗使用效率,为女性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接种服务体验。”

太原市坝陵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主任李克勤介绍,“新平台开放预约后,我们接种点咨询预约量增加很多。跨区预约大大增加了消费者预约接种的便利性。以前不在户籍所在地的消费者需要专门回到户籍地接种,这非常不方便。很高兴现在新平台的推出让全省消费者都能跨区县、跨地市预约,让更多消费者尽早接种,受到疫苗保护。也很高兴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为广大市民提供接种服务。”

“HPV疫苗接种是预防HPV感染及相关疾病的有效方法。”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主任赵烨表示,“目前没有针对清除HPV感染的特效药,一旦感染了HPV就只能依靠人体自身免疫力清除。在首次性行为前接种HPV疫苗可以有更好的预防效果。世卫组织推荐HPV疫苗最佳接种年龄为9-15岁。接种HPV疫苗对于已发生性行为的女性,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即使感染了HPV,接种疫苗也能预防持续性HPV感染,进而预防相关疾病,因此接种HPV疫苗对成年女性来说也十分有必要。

据了解,九价HPV疫苗覆盖了九种HPV型别,既覆盖了七种高危型HPV16185258313345,又覆盖了两种低危型HPV611

九价扩龄后,许多之前接种过其他价型HPV疫苗的女性也十分关注是否能再接种九价。对此,赵烨表示:“根据九价HPV疫苗说明书,如果已完成3剂四价HPV疫苗接种后,可以在间隔12个月后,接种九价HPV疫苗。但不推荐在HPV疫苗各自的免疫程序内进行互换接种。”同时,赵烨还提到哺乳期妇女应谨慎接种,妊娠期女性或备孕女性应推迟至妊娠期结束后再接种。

据李克勤介绍,适龄女性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山西疾控动态”,点击疾控服务-预防接种服务-绑定本人信息-接种预约-选择9HPV疫苗-接种单位-选择接种时间-确认登记预约,预约成功后,可在预约接种服务中“我的-成人疫苗预约单”中查询到预约记录;预约结束后,预约成功的人员名单也会在各接种单位公示。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30823/671cef2c07

返回目录>>

 

如何缓解悲秋情绪?多做这些运动助你平安度秋

2023-08-24    人民网

 

秋季,虽没有了热扰心神,但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俗称“悲秋”。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秋季日照时间变短,人体分泌褪黑素增多,抑制了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易使人感到情绪低落。

“有研究发现,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这些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焦虑等消极心境具有抵抗作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缪芸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介绍,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加机体的摄氧量,对于情绪控制助益大。

“登山不失为秋季锻炼好的方式。登山有益身心放松,不仅能欣赏秋日美景,登高望远还有利于开阔心胸,同时还能促进登山者的神经、心血管、呼吸和肌肉骨骼系统的健康。”缪芸表示,登山时,随着高度在一定范围内的上升,植被丰富的山地大气中的氢离子和被称为“空气维生素”的负氧离子含量越来越多,置身其中如同进行了一场“森林浴”。爬山运动加之气压的轻度降低,能促进人的生理功能发生一系列适应性调节,使肺通气量、肺活量增加,血液循环加速,脑血流量增加。

另外,慢跑也是一项理想的秋季运动项目。慢跑不仅能增强血液循环、改善心功能,还能改善脑的血液供应和脑细胞的氧供应,减轻脑动脉硬化,使大脑能更加高效地工作。慢跑不仅对身体健康有好处,还对心理健康也有好处。跑步时会增加体内内啡肽的分泌,缓解焦虑与紧张,使人感到更快乐。

“秋季锻炼不当也会伤身。”缪芸提示,秋季温度低,身体会反射性地出现血管收缩、柔韧度降低、关节活动范围减小等情况。因此,锻炼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防止关节韧带损伤、肌肉拉伤,避免心率过快提高等,准备活动的时间和内容以身体微微发热为宜。另外,秋日清晨气温低,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锻炼后切忌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着凉。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4/c14739-40062913.html

返回目录>>

 

最新调查:超六成日本人支持夫妻异姓

2023-08-24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在传统印象中,日本女性在婚后会被冠以丈夫的姓氏,然而日本厚生劳动省一家下属机构的最新调查显示,现在超过六成的日本人认为“已婚夫妇不必使用相同姓氏”。据日本时事通讯社23日报道,这是自2008年进行相关调查以来的最高值。

据悉,这项调查每5年进行一次。在2008年的调查中,支持“夫妻异姓”的比例为42.8%,而2018年为50.5%,整体呈上升趋势。不过,去年7月,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向全国约1.6万个家庭发放调查问卷,发现随夫姓仍然是日本社会主流。结果显示,结婚登记的夫妇中,95.2%的妻子使用了丈夫的姓氏。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EFhHpOwtAJ

返回目录>>

 

澳门:824日起禁止日本10个都县区食品进口

2023-08-24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822日电 据澳门特区政府网站消息,日本宣布将于近日排放福岛核污染水入海,特区政府对此表示强烈不满。为保障澳门的食品安全和居民健康,特区政府将采取必要的措施,从2023824日起禁止进口源自福岛县、千叶县、枥木县、茨城县、群马县、宫城县、新潟县、长野县、埼玉县及东京都共十个都县区的鲜活食品、动物源性食品、海盐及海藻,包括蔬菜、水果、奶及奶制品、水产及水产制品、肉类及其制品、禽蛋等。

特区政府表示,日方在未与邻国充分协商的情况下,决定将核污染水向海洋排放,是极不负责的行为。特区政府高度关注事件,澳门市政署一直和国家海关总署、拱北海关保持密切联系,亦已和香港食安中心建立通报机制。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EEsBoETrmt

返回目录>>

 

韩媒:抑郁症免服兵役人数激增,韩在精神健康方面提高入伍要求

2023-08-24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精神病人随机杀人事件持续令韩国社会感到恐慌,韩国军队开始更加重视入伍人员的精神健康问题。据韩国《今日货币》23日报道,韩国兵务厅在精神健康方面提高入伍要求,近期因抑郁症而免服兵役的人数激增。

兵务厅2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有2150人因抑郁症被判不适合服役,比2013年增加10倍。这与文身的服役规定形成鲜明对比,原本有大面积文身的人员不能服役,但现在即使是全身文身也必须服兵役。

韩国海军本部前企划管理参谋部长千正洙认为,由于要出海,海军面临特殊压力,因此需要对服役人员进行精神健康检查。韩国心理学会会长崔镇暎说,韩国在精神健康领域实行以重症高危人群为中心的政策,但目前来看效果有限,是时候对轻型精神疾病患者加强管理了。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EFhCO8Mmcd

返回目录>>

 

波兰东南部一市报告51人感染军团病

2023-08-23    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822日,波兰东南部喀尔巴阡山省热舒夫市感染军团病的病患数量达到51人,其中一名感染者在当地大学临床医院死亡。

当地卫生部门正在展开流行病学调查。市政府已成立危机小组并采取预防措施。该市暂时关闭所有喷泉、水幕和公共饮水机。市政供水和污水处理公司已增加用于供水系统消毒的药剂用量。

军团病是由军团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最初在美国一次退伍军人集会上暴发而得名。病原菌主要来自土壤和污水,由空气传播,自呼吸道侵入。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EEscAAYXqo

返回目录>>

 

法国新冠病例增加 卫生部呼吁佩戴口罩

2023-08-23    海外网

 

海外网822日电 法国近期新冠感染病例略有增加,卫生部长奥雷利安·卢梭呼吁公众加强佩戴口罩的意识,让佩戴口罩“平常化”,他不排除在必要时重新强制佩戴口罩的可能性。

据法国BFMTV新闻资讯台21日报道,法国新冠疫情略有反弹,而目前全球正在对新冠病毒新变种BA.2.86加强警惕。奥雷利安·卢梭21日接受BFMTV采访时表示,新冠病毒及其新变种目前没有显示出特别危险的迹象,法国新冠发病率缓慢上升,没有达到令人担忧的水平,对医院的影响很小,但卫生部正在进行监测。

奥雷利安·卢梭并不排除在疫情再次暴发时强制佩戴口罩的可能性。但他首先希望公众加强佩戴口罩的意识,当出现呼吸道症状时,或者与健康脆弱人群接触时,配戴口罩应该成为一种条件反射,“每个人都必须意识到,佩戴口罩是一件平常的事情。”

巴黎大区克洛德·加里安医院重症部门医生爱德华·奥巴迪亚建议,在“最敏感场所”再次强制佩戴口罩,例如在医院、拥挤的交通工具上、大量人群聚集的表演场合。法国公共卫生教授菲利普·阿穆耶尔表示,是否重新强制佩戴口罩,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秋季的发病率,目前法国的新冠发病率低于警报阈值,但在必要时佩戴口罩有助于减少病毒传播。

新冠病毒新变种BA.2.86已在以色列、丹麦和美国等一些国家检出,其众多突变的潜在影响目前尚不清楚,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入监测名单,并呼吁各国恢复新冠疫情监测系统,继续进行监测、基因测序和报告,以获得新冠疫情的准确和全面信息。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EEtYumDboj

返回目录>>

 

西北“秋老虎”势头猛游客应做足准备科学出游

2023-08-24    科技日报

 

  记者从甘肃省气象局了解到,8月以来,甘肃河西、陇东南等地持续“高烧”,同时伴有大风、沙尘、雷雨、短时强降雨等极端天气。专家提示,西北“秋老虎”势头猛、“变脸快”,游客应做足准备,科学出游。

  立秋以来,甘肃酒泉、武威、陇南、白银等地接连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7摄氏度以上,敦煌市部分地区一度突破40摄氏度。同时,白银、陇南、张掖、金昌等地接连发布不同级别暴雨预警,部分地区最大小时雨强达50毫米以上。

  气象部门指出,甘肃河西、陇东南地区景点分布较密集,是人们来甘旅行的首选地。今年以来,莫高窟、嘉峪关等著名“打卡地”更是游客爆满,一票难求。不过,这些地区气候干燥,往往是高温的多发地带,同时昼夜温差较大,尤其是河西的沙漠、戈壁地带,植被相对偏少,缺乏遮蔽物,不科学的出游方式容易影响旅游体验。

  专家提示,今年的末伏于819日结束,天气虽然转凉,但是西北地区冷热、干湿交替明显,气候更加多变。建议游览时做好攻略,及时关注气象预警,根据天气状况调整计划。

  旅居河西地区时,游客要备好口罩、帽子、头巾、雨具及各类衣物,避免晒伤、吸入沙尘或感冒。晴天出行应避开中午太阳直晒的最热时段,避免长时间暴晒或剧烈运动,及时休息、补充水分,一旦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对未开发的沙漠、戈壁要心存敬畏,不贸然自驾、徒步。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4/c14739-40062840.html

返回目录>>

 

降温颈圈走红但有些人需慎用

2023-08-24    科技日报

 

  今年立秋以来,“秋老虎”持续发威,我国多地持续出现高温天气,局地最高气温甚至突破40摄氏度。

  最近,被称为“避暑神器”的降温颈圈颇受消费者的欢迎。相关商家称,这款神奇的冰颈圈不需要充电就能够实现降温。

  那么,降温颈圈是怎么送清凉的?它的安全性如何?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记者了解到,降温颈圈的外层是由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材料制成的,该材料具有耐油、耐水、耐霉菌的特性,也经常被用于加工手机壳、智能手表表带、鞋底等物件;降温颈圈的内层填充物为相变材料(PCM),它具有降温功能。

  “降温颈圈能实现降温主要靠内层填充的相变材料。”太原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高分子材料系教授马彦龙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解释道,物质有固相、液相、气相三相,物质从一种相转变为另一种相的过程被称为相变。

  马彦龙告诉记者,相变材料是指随温度变化而改变形态并能大量吸收或释放热量的物质。

  以固—液相变材料为例,当达到相变材料会熔化的温度时,相变材料会出现从固相到液相的相变,在熔化的过程中,相变材料会吸收并储存大量的热;当相变材料冷却时,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其储存的热量会散发到环境中去,进行从液相到固相的逆相变。

  “我们常说‘下雪不冷,消雪冷’,就是这个道理。当雪变为水或水蒸气时,会吸收部分热量。”马彦龙说,降温颈圈中填充的相变材料在从固体转变成液体时,会吸收大量的热,从而给人体降温。降温项圈里填充的相变材料为正构烷,该材料的相变温度约为28摄氏度,这一温度一般会让人感觉比较舒适。

  那么,使用该产品对健康是否有影响?

  专家建议,要尽量避免长时间佩戴降温项圈。高温天气下,人们颈部容易出汗,长时间佩戴降温颈圈,其与颈部皮肤反复摩擦,可能会刺激局部皮肤,诱发湿疹、毛囊炎等皮肤疾病。除此之外,对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材料过敏的人群,易因佩戴降温颈圈诱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同时,佩戴期间大家应注意与降温颈圈接触的皮肤是否有不适感,有寒冷性荨麻疹、雷诺氏病等病史的人也应谨慎佩戴。

  相关专家还提醒,降温颈圈的填充物为正构烷,该物质具有可燃性,故应使其远离火源和高温场所,使用环境不超过50摄氏度,不宜放在幼童和宠物能接触到的地方。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4/c14739-40062825.html

返回目录>>

 

热销的软底拖鞋或带“硬”伤

2023-08-24    科技日报

 

最近,一种软底拖鞋在网上热销。相关商家宣称,这种拖鞋柔软轻盈有弹性,一脚踩上去,仿佛整个人都陷入云端,每根脚趾头都在放松,是拖鞋界的“天花板”。此外,这种拖鞋看上去也非常软萌,舒适感加上高颜值让不少人“种草”。

不过,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教授谭思洁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柔软的鞋底虽然能带来暂时的舒适感,但是长期踩着过软的鞋子,可能会对我们的脚部关节造成损伤,选择鞋子还是要根据自身情况,不可一味追求某种功能。

鞋底过软会让人不易转移重心

记者进入国内某电商网站,搜索“软底拖鞋”,弹出上千个不同款式的相关产品。其中,有的商家为了突出“软”,把鞋底做得很厚;还有些商家在直播视频中展示软底拖鞋的时候,为了证明其柔软舒适,用手前后翻折、左右拧揉鞋底。

其实,这种拖鞋能如此之软,并非是用了什么黑科技,市面上大部分此类鞋都是由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材料制作而成的,而EVA是用来制作拖鞋、箱包、手机保护壳等的常见材料。该材料之所以柔软,是因为与传统制鞋材料——聚乙烯相比,EVA材质的结晶度较低,从而有更好的柔韧性和抗冲击性。

“鞋底软看似更加舒适,其实穿久了就会对人体足弓造成伤害,继而增加踝关节、膝关节等出现疼痛和伤病的风险。”谭思洁强调。

众所周知,我们的足弓是由多块骨骼与关节组成,在足内肌、足外肌、韧带及筋膜的支撑下,共同维持形成的拱形结构。足弓像个避震器,可以缓冲人们行走、跑跳时产生的冲击力。

研究表明,人在正常行走时,足部需承受人体2倍至3倍体重的负荷,在跑步时需承受人体5倍左右体重的负荷。在跳跃时,足部承受的负荷更是达到了体重的10倍。

“与硬底的鞋相比,软底鞋的缓冲效果更好,可以吸收膝盖所受到的冲击力,减少关节压力,起到保护关节的作用。”谭思洁指出,“不过,鞋底过于软的鞋子,会让人在行走时不易进行重心的转移。太软的鞋底会削弱我们对足底的控制力,鞋子的不稳定性也随之增强,身体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来保持平衡,还会增大崴脚、扭脚的风险。”

需根据自身情况选合适的鞋

“选择一双合适的鞋,对于我们脚部的健康至关重要。”谭思洁建议,要挑选一双合适的鞋,首先要确定自己足弓的类型。

如果是高弓足,因为足底接触地面的面积较小,就要选择缓震效果好的鞋子。反之,如果是低弓足或扁平足,则应着重选择支撑性较好的鞋子,加强对脚底中部的支撑。

“特别是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其骨骼正在生长塑形阶段,穿鞋底过软的鞋会对他们的足弓、腿部造成明显的损害。”谭思洁提醒道。

普通人选鞋子,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鞋底软硬度不同的鞋子,平时居家散步时可穿舒适的软底鞋,需要长时间走路或爬山时最好选承托力强的硬底鞋。

在鞋子支撑力方面,需要注意,即使是平底鞋鞋底最好也要有一定厚度,后跟高度以1.5厘米至2厘米为宜,这样既有利于保护足弓、提升鞋子的抗震能力,又可以降低过度的定向转动,增强活动时的稳定性。要想判断鞋子的支撑性,可以扭一扭鞋子,看其中部会不会扭曲,支撑性强的鞋子,其中部具有较好的抗扭曲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谭思洁最后提醒,选择鞋子切不能盲目跟风,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鞋。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4/c14739-40062844.html

返回目录>>

 

锁鲜黑科技让夏天荔枝冬天吃

2023-08-24    科技日报

 

持续高温天气让新鲜食品不易储存,但我们却仍然能够享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甚至不同时令的美食。这背后离不开冷冻技术的快速发展,它让食品的长距离运输、跨季节保存不再是难事。

近年来出现的物理场辅助冷冻、液氮冷冻、定容冷冻等多项新型冷冻技术能够实现食物的长时间保存,同时还能够最大程度上保留其原始风味,让人们可以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随心所欲享受美食。

物理场辅助冷冻:

最大程度保留果蔬原始风味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炎炎夏日,远在长安的杨贵妃想吃上一口产自岭南的荔枝,需要派良驹千里急递。不过,她如果想在冬天吃上荔枝,那在当时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实现的。

在冷冻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想在冬天吃一口夏季收获的荔枝,已经不再是天方夜谭。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孙大文团队的研究成果,可以让新鲜荔枝最少保鲜6个月、最长保鲜2年,并且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新鲜荔枝的原始风味。

食物长时间保存的关键在于降低其内部的生化反应速率以及抑制微生物繁殖,低温是最常采用的保鲜方法之一。冰箱等制冷设备的发明让食品的保存时间得到延长,显著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不过,人们渐渐发现,传统冰箱冷冻过后的食物在口感、营养等方面总是存在各种不足。例如,传统冰箱冷冻保存后的水果,在解冻后会出现变软、加速变质等现象,与新鲜水果的品质相去甚远。

“过去人们觉得,冷冻食品的品质不如新鲜食品,这主要是由于冷冻技术不过关导致的。如果技术过关,冷冻食品的品质可以媲美新鲜食品。”孙大文介绍,在食品冷冻过程中,要想保住食品的口感与营养,关键在于控制食品内冰晶的尺寸、大小及分布。大多数新鲜食品的主要成分是水,因此冷冻食品的本质是冷冻其中的水分。不过,由于生物热阻的存在,食品在被放入冰箱后,并不会马上冻结,冷冻通常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食物细胞中的水分会慢慢凝结成冰晶。冰晶最先形成于细胞与细胞的空隙间,但细胞内部也有水分,如果细胞内部不结出冰晶,细胞内的水分就会慢慢迁移到细胞外,细胞就会失水,而细胞外的冰晶长大后就会刺破细胞,破坏整个细胞。在这种情况下,当食物被解冻时就会口感欠佳,其营养成分也会缺乏,最终使得解冻后的食物各方面品质都难以令人满意。

孙大文介绍,团队研究了物理场调控冰晶生长的新型冻结技术,避免冷冻初期冰晶无序生长对果蔬细胞造成的影响,实现了让冰晶的形成、增长及分布从无序到有序可控。该团队借助超声波、超高压、电场和磁场等物理场调控冰晶生长的新型冻结技术控制冰晶的形成、增长与分布,让食物细胞内和细胞外都长出又小又细、分布均匀的冰晶。这意味着,细胞质构基本不被破坏,食物能够保持原来的营养价值和口感。

在孙大文团队的实验室里,团队成员利用物理场辅助冷冻技术对一颗2年前采摘的荔枝进行快速保存,如今该荔枝不仅外观依旧美丽、果肉晶莹剔透,口感也能够媲美新鲜荔枝。

液氮速冻:

迅速降温减少细胞“冻伤”

除了利用物理场来调控冰晶生长,速冻技术同样能够有效抑制冰晶的无序生长。其原理是,食物在冷冻过程中存在最大冰晶生成带(温度区间),通常为零下1摄氏度至零下5摄氏度。在该温度范围内,食物中近80%的水分会被冻成冰。如果能够以最短时间使食物的温度“跃”过最大冰晶生成带,食品中便不会形成分布不均的较大冰晶,取而代之的是均匀分布的细小结晶,这会显著降低细胞组织的“冻伤”程度,使食品在解冻后也能保持原有状态。

液氮速冻是目前食品工业中最常采用的速冻技术之一,我们常吃的速冻水饺、冷冻海鲜、冷冻牛羊肉等基本都是液氮速冻技术的“作品”。

液氮即液态氮气,其温度为零下195.8摄氏度,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透明液体,化学性质十分稳定,是冷冻强度极强的制冷媒介。液氮速冻技术可以使食品每分钟降温7摄氏度至15摄氏度,冻结速度比普通冻结方法快30倍到40倍,这也让食品在冻结过程中产生均匀细密的冰晶,保持更好的食用口感。例如,曾经的“网红”产品——分子冰激凌便是利用液氮速冻技术制成的,其可以使分子冰激凌拥有比传统冰激凌更小的冰晶颗粒,进而带来柔滑、细腻的口感。

液氮作为一种液体,尤其适用于冷冻形状不规则的食品。食品全部浸没于液氮中后,食品的各个部分都能够与液氮充分接触,进而使传热阻力降低到最小。此外,液氮本身作为一种惰性、无毒液体,几乎不与任何成分发生反应,能够隔绝食品与空气的接触,在为食品降温的同时确保其几乎不发生氧化变色和脂肪酸败,保证食品最初的原始香味不受影响。这种特性也使得液氮十分适于肉类加工,液氮速冻技术可以提升肉类的保水性、减少脂肪氧化,使其保留最初的风味。此外,由于液氮冷冻速度极快,食品在冷冻过程中被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也能降至最低。

除了能保鲜食品,液氮速冻还可以作为一种新的食品加工技术,用于生产新型食品。食品的低温粉碎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食品加工方式,该技术特别适合用于加工含芳香成分多、含脂量高、含糖多以及含胶状物质多的食品。日本便有企业将经液氮冻结后的海藻、蔬菜等,投入粉碎机粉碎,使成品颗粒直径达到100微米以下,且基本保持原有营养价值。

定容冷冻:

食品保鲜过程不产生冰晶

无论是利用物理场辅助冷冻还是液氮速冻,冰晶都是冷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总会对食品中的细胞组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食品在冷冻保鲜过程中是否可以不产生冰晶呢?定容冷冻正是这样一种冷冻保鲜技术。

定容冷冻是将食品放入定容腔,腔内有水,当温度降低后,定容腔内的水结成冰,进而膨胀产生压力。压力会改变水凝固结晶的温度,当压力增大时,水的凝固温度低于0摄氏度。

因此,当水膨胀成冰,其产生的压力被施加给定容腔内的食品,此时水的凝固温度会显著降低,使其处于过冷状态,即温度低于凝固点但却未产生冰晶。由于食品内部没有冰晶,因此也就不会对组织细胞造成破坏,冷冻保存品质显著提升。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博士赵远恒以土豆、樱桃、番茄3种不同的食品为例,介绍了定容冷冻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土豆切条后可以制作薯条,但是切开的土豆很容易氧化变色。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和美国加州大学的科研人员发现,采用定容冷冻技术保存切块后的土豆,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保证其不变色,并使其维持高硬度。

美国农业部的研究人员还曾利用定容冷冻技术对新鲜樱桃进行保存。他们发现,与常压冷冻相比,定容冷冻降低了樱桃的失水率,并更好地保留了樱桃原有的味道。

针对番茄,美国科学家分别运用定容冷冻、10摄氏度冷藏、快速冷冻和常压冷冻对番茄进行冷冻,保存4周后解冻发现,定容冷冻可让新鲜番茄保持其原有的质量、体积、颜色、营养成分(抗坏血酸、番茄红素和酚类)和抗氧化活性,对番茄的质构破坏最小。

除了能够提高食品品质,定容冷冻技术还更加节能环保。常规冷链运输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而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和美国加州大学的科研人员研究发现,在定容冷冻保存过程中,食品本身不存在相变,因此可以有效降低设备运行能耗、减少碳排放。目前,已经有部分食品企业尝试将定容冷冻技术应用到食品、药品以及相关生物材料的保存中。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4/c14739-40062820.html

返回目录>>

 

还在熬夜玩手机?这些行为都会亏损气血

2023-08-24    人民网

 

最近,关于养生补气血的话题屡次登上热搜,引发网友讨论。那么,什么是气血?气血对人体有何影响?在本期《1分钟养生课》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副主任中医师曹蕾对记者表示,气与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中医认为,“气血盈,则百病而不生,气血亏虚,百病皆生”。

 “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的作用,能维持脏腑的功能活动,抵御外邪;血主要起到濡养作用,濡养人体的脏腑、肌肤、毛发等等。”曹蕾说。

结合门诊情况,曹蕾分析,生活不规律、思虑过多、营养不良(比如挑食或极端减肥,或长期慢性病的消耗)都容易耗伤气血,尤其是长期熬夜、长时间使用手机这两种行为,同样会暗耗精血,引起气血不足。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哪些情况提示气血不足?曹蕾举例,乏力、疲倦、面色苍白或者萎黄、头发枯槁、脱发、指甲脆薄、胃口不好、失眠等,都是气血不足的表现。“气血不足可以是全身的,也可以体现在某一个脏腑功能上。比如有些女性月经过少,或闭经,都有可能是气血不足导致的。”

曹蕾提示,气血不足和气血失调可能都有疲倦的表现,需要进一步分辨。简单来说,可以结合舌象进行判断。如果舌质淡、舌苔薄白,唇色较淡,那么可能就是气血不足。但如果舌苔厚腻,或是舌质、唇色紫黯,则考虑有痰湿或者血瘀,影响了气血运行,就不是单纯补气血可以解决的,而是通过要祛除痰湿、瘀血这些病邪因素让气血运行顺畅起来,也就是要调气血。

入秋后,如何更好地养生补气血?曹蕾建议,用百合、麦冬、沙参、玉竹等益气润燥的中药材煲汤或煮水喝,口感较好,也不会太影响膳食的味道。如果受寒受凉,则可以煮姜枣茶,用生姜、红枣加红糖或冰糖煮茶饮驱寒,姜有温中散寒作用,红枣本身也有补益气血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阴虚内热或痰湿、湿热较重的人群不适合。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4/c14739-40062943.html

返回目录>>

 

初秋时节避秋燥 谨慎贴膘护肠胃健康!

2023-08-23    新京报

 

处暑时节,中午仍应注意避免高温日晒,晚上及时盖被,避免着凉。

23日是24节气中的处暑。“处(音楚)”有“消止、隐退”之意,处暑指暑气至此而逐渐消退。天高云淡,凉风初起,北方开始感受到由夏转秋的凉意。北京老年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李金辉认为,处暑时节养生,需注意避秋燥、慎起居、调饮食。

“秋季燥气当令,容易犯‘燥病’,俗称秋燥。”李金辉建议,此时宜清淡饮食多喝水,以清淡甘润养阴为主,多食新鲜水果蔬菜。此外,古谚称“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所以处暑时节,中午仍应注意避免高温日晒,晚上及时盖被,避免着凉。

起居方面,李金辉认为,大家晚上可提早入睡,并坚持午睡。“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而年轻人有充足的睡眠可以让学习工作精力更充沛。”

“天气由热转凉,‘秋冻’正当时,添衣不宜过快过多,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宜,有意识地让身体冻一冻,既能帮助收敛阳气,又有利于提高抗寒能力。”但是,李金辉提醒,秋季寒热交替常很迅速,老年人要特别留意温差变化,适当添衣防凉,避免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发作。另外,居室白天多开窗,使空气流动,以荡涤室内湿浊之气。

初秋处暑,天气转凉,食欲好转,但谨慎贴秋膘,以免太多肉类高蛋白食品加重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李金辉指出,处暑之后,早晚温差大,肠胃易受冷热刺激,易痉挛,产胃酸多,抵抗力、适应性下降,易胃痛、反酸、腹胀、腹泻、腹痛。如果感觉心气浮躁或心火上浮,失眠、烦躁者可适当用酸味以帮助收敛浮火。例如,吃些山楂、醋等,以酸味收敛阳气。不宜过早进行温补,少吃羊肉、烧烤等温热之物,少吃韭菜、葱、姜、蒜等辛辣的食物和调味品。

最后李金辉给大家介绍了几个秋季养生保健小方法。

菊花百合大枣枸杞粥

菊花可疏散风热,清肝明目,清热解毒,对高血脂、高血压、亚健康等慢性疾病有很好的调理作用;百合可养阴润肺,清心安神,补肺阴清肺热,止咳化痰;大枣可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养心补脾,保护胃气;枸杞子可滋补肝肾,明目,益精血。秋季此四物熬粥,可滋补五脏,清热润燥,尤宜于心神不宁、脾胃不和、脏腑虚弱者。

百合莲子汤

适量百合、莲子、冰糖熬汤、熬粥。莲子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止带,养心安神的功效,尤宜于调和心肺脾肾,不腻不燥。

茯苓山药粥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秋季多燥,对于痰湿较重的人来说,是祛湿的好时候。脾虚湿盛者,可用茯苓、山药等食材洗净炖粥以健脾和胃燥湿,为秋季健脾祛湿的佳品。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ICRG54TJ0038804V.html

返回目录>>

 

老年人多做这几个动作 可有效预防跌倒

2023-08-23    科普中国

 

研究发现,每周锻炼3小时,老年人跌倒风险可降低39%

老年人易跌倒,会骨折或血压升高导致心脏疾病发作。为避免悲剧,可从日常生活中筛查风险,评估老年人是否容易跌倒。通过一些训练帮助其站稳脚跟,减少跌倒发生,维护身体健康。

老年人易跌倒的6个时刻

1. 起床时

清晨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易头晕、眼花、胸闷等。

建议老年人醒来后先躺一会,慢慢坐起。不要着急活动,先站一会儿,稳定再行走。

2. 接电话时

很多老年人着急接电话,忽略肢体动作协调,易跌倒。

建议老年人的电话不要放太高,听到铃响不要着急,慢慢来。

3. 洗澡时

老年人身体较弱、平衡能力差,浴室空间小、水温高,会让血管扩张、导致缺氧,加之地面湿滑、易跌倒。

建议洗澡时间不要超过15分钟;门不要反锁;地面采用防滑瓷砖,铺防滑垫。

4. 起夜时

人在起夜时,体位变化易引起血压变化,进而引发头晕。夜间光线昏暗,老年人看不清周围环境,易跌倒。

建议在床边安置夜灯,保持房间过道宽敞清洁,卫生间安装扶手,方便老年人支撑身体。

5. 坐扶梯时

老年人肢体协调性和反应能力稍差,在乘扶梯时,一旦掌握不好节奏就易跌倒。

建议老年人上下楼尽量选择直梯;做扶梯时,让双脚与肩等距,抓紧扶手。

如何判断老年人是否容易跌倒

老年人是否容易跌倒,可用以下方法测试和评估。

1. 三米折返

以正常速度行走3米并转身走回原点,记录时间。12秒内完成即正常;超12秒则说明跌倒风险较高。

2. 并足、半足、全足平衡测试

双足并立站立10秒;如能完成,双足错半步站立10秒;如能完成,双足脚尖对脚跟站立10秒。在评估过程中,老年人可稍开双臂保持平衡,如出现身体晃动的情况,则是平衡功能减退,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跌倒风险。

3. 五次起坐试验

双手交叉扶肩,快速从椅子上起立坐下,连续5次,记录从第1次坐起到第5次站立的时间。12秒内完成即正常;超过12秒,则说明跌倒风险较高。

进行以上测试时均需做好防护,避免在测试过程中跌倒。如根据评估结果判断老年人易跌倒,可根据以下方式提高老年人的抗跌倒能力。

如何锻炼可老年人预防跌倒

研究发现,每周锻炼3小时,老年人跌倒风险可降低39%。专家推荐了有效预防跌倒的居家锻炼方法。

1. 躯干核心肌肉训练

老年人平卧在床上或瑜伽垫上,屈髋屈膝,肩背部和双足紧贴床,腰背部用力,腹部上挺,使腰、背、臀部离开床,保持6秒。

2. 下肢肌肉训练

缓慢下蹲,过程中大腿前部肌肉收缩,至膝关节屈曲90°时,保持36秒。然后深吸气并缓慢呼出,将注意力集中在大腿前部肌肉上,持续呼气36秒后缓慢站起。

3. 平衡训练

在保证老年人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单腿站立锻炼。老年人站立,双脚与肩同宽,缓慢抬起一条腿,做金鸡独立的姿势后尽可能地维持站立时间。

在单腿站立时,双臂可自由活动找到合适的姿势以保持平衡,但不能抓扶固定物或让他人辅助,否则就无法达到平衡训练的效果了。维持30秒左右就可以换另一侧。

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及其家人也要多注意,避免跌倒,让老年人拥有健康的晚年。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ICRIPGNO00388051.html

返回目录>>

 

湖北武汉出台项目清单,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急难愁盼问题

建驿站贴心服务 助参保重点保障(办实事 解民忧)

2023-08-24    人民网-人民日报

 

  建设驿站,方便纳凉、吃饭和充电;优先参保,实现工伤保险基本全覆盖;听取建议,积极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各类诉求……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湖北武汉市梳理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急难愁盼系列问题,不断落实服务举措,让他们的各项权益得到更全面的保障。

  8月中旬,湖北武汉市天气炎热。中午最热的时候,正是武汉著名美食街江汉区万松园路上外卖骑手最忙碌的时段之一。各家餐厅前,骑手们你来我往,步履匆匆。

  在许多门店外卖取餐点前,记者都能看到醒目标识:“天气炎热,骑手小哥喝点水!”“骑手免费领冰饮啦!”酸梅汤、柠檬水……每家店面免费送骑手的还不是白开水,大多是各家店的招牌饮品。

  夏季“送清凉”活动是武汉开展的关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项目中的一项。每天有37.3万名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武汉城区来往穿梭。天气酷热难当,他们工作间隙有没有歇歇脚、吃口饭的地方?网约车司机的电动汽车、外卖骑手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是否方便?风里来,雨里去,万一发生意外伤害,他们是否有社保等保障?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武汉市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摸底,梳理出急难愁盼的问题,由武汉市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两新工委”)整合16家职能部门资源,出台年度项目清单,随着项目的逐步落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各项权益得到更全面的保障,也得到了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爱。

  利用空间建驿站

  服务举措更务实

  “充电桩能再增加一些吗?”“能不能建个公共卫生间?”……88日上午,在硚口区汉江湾驿站(网约车司机之家),记者看到,一个大邮桶上贴满了一条条五颜六色的爱心形便笺纸条,上面写着到此充电、歇脚的网约车司机师傅留下的小心愿,而大多数留言下面都画着对钩。

  “画钩的代表这些心愿我们已经落实了。”汉江湾驿站管理员袁琼自豪地说。正在驿站里一边纳凉、一边等待车辆充电的网约车司机王亮也说:“一进停车场就有个卫生间,是今年才建好的。旁边的便利店里有快捷简餐,对我们网约车司机还打折,便宜实惠。”

  近年来,为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武汉市利用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电动车充电站、物流园区等空间资源,建成了600个“江城蜂巢”、20个网约车司机之家。今年以来,在扎实调研、征求小哥意见的基础上,各级两新工委、社区居委会推出的服务举措更加贴心、务实。如网约车司机之家回应司机诉求,办成了新建公共卫生间、降低停车收费、配套自助洗车服务等实事,而一些“江城蜂巢”则提供夏季免费冷饮供应、免费体检、免费理发、社保代办、发布招聘信息等服务。

  顺丰快递员周全已在这个行业工作了7年,对近来的变化,他深有感触:“以前夏天送快递很辛苦,带的水喝完了,买矿泉水还不舍得。现在很多地方都能喝到免费的水,还有很多纳凉点,吃饭、上厕所也方便多了,工作环境越来越好。”

  优先参保工伤险

  意外时刻有保障

  早上73040岁出头的快递员王军华已经来到网点整理货物,开始准备一天的工作。

  “腿伤全好了吧?”汉阳区归元寺极兔速递网点经理晏美玉关心地问。

  “好了好了,就是上楼梯还有点疼。”王军华说。

  几个月前,王军华在送货时不小心踩到一处湿滑的地面,“扑通”一声摔倒,造成了髌骨骨折,晏美玉闻讯后第一时间把他送到医院。住了八九天院,交了1.9万元医疗费,还在家休息了一个多月没收入,王军华心里非常着急。

  没想到,出院一个月后,晏美玉就给他打来电话:1.9万元医疗费,工伤保险报销了1.8万多元,别担心了!”

  据统计,快递员职业风险较高,但有近1/3未参加工伤保险。缺乏社会保障,是快递员们最急难愁盼的事情之一。为了保障快递员的合法权益,市委两新工委发布相关政策,市人社局、市快递行业党委印发文件明确快递行业用工主体按快递业工伤保险基准费率0.4%优先参保工伤险,并享受阶段性费率减半的优惠政策。

  政策措施出台后,推动落地还需做大量工作。“我们举办了8场培训会,累计培训350人次。印发5000余套‘快递企业、快递网点参加工伤保险政策小贴士’,涵盖工伤保险缴费比例、办理流程、赔付待遇等政策,并公示各区经办部门联系方式,发放到2000多个快递网点。”市快递行业党委相关负责同志说。

  截至目前,全市快递行业有23580人参加“五险”,累计有11663名快递小哥优先参保工伤险,实现工伤保险基本全覆盖。此外,武汉还在全市明确23家定点医院,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开通医疗急救“绿色通道”,为4.1万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赠送武汉城市圈职工重大疾病医疗互助;列支经费780万元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购买意外伤害保险进行补贴。

  定期召开恳谈会

  收集诉求解难题

  “原来我们不少师傅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渠道向公司反映抽成比例偏高的问题,公司也开了多次协商会,今年真的把抽成比例降下来了,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我每天可以少跑12小时,多点时间休息陪家人。”在武汉市洪山区烽火创新谷风韵出行“司机之家”里歇脚的网约车司机刘修峰说。

  一旁的崔涛师傅也很满意:“我过去也在其他网约车平台工作过,平台的抽成比例一般在25%30%,现在风韵出行的抽成比例在22%23%。而且对退役军人有建军节免抽佣活动,对女同志有妇女节免抽佣活动,还有元旦、春节、中秋等重大节日免抽佣活动,让大家感到很温暖。”

  平台的抽成比例,与网约车司机的收入直接相关,今年出台的《2023年武汉市网约车平台公司降低过高抽成工作方案》直击网约车司机最关心的问题。“经过研究,我们将降低抽佣政策与引导党员、退役军人亮身份,鼓励司机学雷锋做好事结合起来,既落实了政策要求,也提高了企业的服务质量。”武汉风韵出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刘绥群说。今年以来,风韵出行平台共上报好人好事4776件,平台予以司机现金奖励77810元。

  为了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理诉求得到积极回应,武汉市委两新工委指导平台企业建立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党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企业党组织”的诉求表达机制,定期召开恳谈会,听取意见建议。

  同时,积极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注册“江城小蜜蜂”信息化平台,其中“我的诉求”功能模块,可以随时收集他们关于权益维护、行业治理方面诉求。对于这些诉求,涉及企业的,由企业党组织主动办理或行业党委督促企业研究解决,涉及行业管理和基层治理的,由行业管理部门和街道社会党组织统筹解决。目前,武汉市委两新工委共受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各类诉求538条,协助解决430件。

  现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获得感越来越高,职业荣誉感越来越强,许多人都参加了“江城骑手服务队”“江城小蜜蜂”等志愿服务,参与助老助残、爱心送考等活动,对在街头发现的井盖破损、电线乱搭、房屋违建等问题通过“随手拍”上报有关部门,成为社会基层治理的有生力量。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4/c14739-40062915.html

返回目录>>

 

俄某地暴发炭疽病,臭名昭著的炭疽有多可怕?

2023-08-23    网易健康

 

据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站821日报道,俄罗斯沃罗涅日州地方当局表示,由于暴发致命的细菌性炭疽病,该州一个地区已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约1400平方公里的地区需要封锁至少3个月。

当地卫生当局表示,至少有一名居民在“屠宰受感染动物的尸体”后感染了炭疽病,但并没有透露此人是否已接受住院治疗。

臭名昭著的炭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和一些恐怖主义活动中曾多次被用作生化武器。现今,若非人为因素,炭疽一般多发生在家畜养殖区。

炭疽的危害究竟有多大?会不会人传人?怎么预防?网易健康就人们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来了解一下。

一种人兽共患性传染病

炭疽,是一种叫炭疽芽孢杆菌的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牛、马、羊等食草动物中。

炭疽芽胞杆菌在外环境中可以形成芽胞,芽胞对干燥、高热、紫外线和一些常用化学消毒剂等有较强的抵抗力,因而可长时间存活于土壤等外环境中,食草动物一般因食入土壤、草料等中的芽胞而发病,通常会很快死亡。

感染炭疽的人群,多为从事养殖、屠宰牛羊等牲畜、贩卖相关制品以及从事皮毛加工处理职业的人员。

人是如何感染炭疽的?

接触感染

炭疽患病动物和死亡动物尸体是炭疽的主要传染源,患病动物的血液、粪尿排泄物、乳汁、病死畜的内脏和骨骼等可含有大量的炭疽芽胞杆菌,人在宰杀、剥食病患动物时,或者接触了可能被病患动物的血液、排泄物等污染过的物品时,该细菌便可能通过皮肤上的微小伤口进入体内,引起感染,这也是最常见的皮肤炭疽类型,占全部病例的95%以上。

经口感染

主要是摄入了含有炭疽芽胞杆菌的污染食物引起的肠炭疽,这多与饮食习惯和食品加工有关,如未经高热加工处理的风干牛肉等。

吸入性感染

主要是吸入有炭疽芽胞杆菌的尘埃和气溶胶,引起肺炭疽,这种感染很少见,最常在皮毛加工厂的工人中发生。

炭疽的症状到底有多“可怕”?

炭疽病的症状取决于感染的类型。

皮肤炭疽,病变多见于手、上肢、颈和肩等裸露部位,初始症状为皮肤上出现不明原因的丘疹或红斑,类似蚊虫叮咬状丘疹,多数有发热症状,然后出现水疱,周围肿胀,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疼痛不明显,稍有痒感,无脓肿形成,及时治疗病死率小于1%;也有少数严重病例不形成典型的黑色焦痂,表现为局部大片水肿和坏死,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应该警惕。

肠炭疽,可表现为急性肠炎型或急腹症型。急性肠炎型发病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急腹症型患者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持续性呕吐及腹泻,排血水样便,腹胀、腹痛,常并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如不及时治疗,常可导致死亡。

肺炭疽,初起为“流感样”症状,表现为低烧,疲乏,全身不适,肌痛,咳嗽,通常持续48小时左右。然后突然发展成一种急性病症,出现呼吸窘迫、气急喘鸣、咳嗽、紫绀、咯血等,可迅速出现昏迷和死亡,死亡率可达90%以上。

炭疽是可以通过抗生素进行有效治疗的,青霉素是首选药物。

皮肤炭疽的治疗不难,除了使用抗生素外,只需要简单的创面处理措施。其他类型的炭疽病情一般复杂并且较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症治疗。

炭疽到了晚期,特别是出现全身出血症候的时候,确实很难救治。因此,炭疽病人治疗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任何延误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有可疑的病死畜接触史后,出现相关症状,应该及时去正规的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病死动物接触史,以便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炭疽会人传人吗?怎么预防?

炭疽在人和人之间一般不太会像流感或者新冠那样传播。接触病人被感染的概率较低,偶尔可人传人。因此,在接触炭疽病例时,也需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接触病例的皮肤渗出物、呕吐物、体液及排泄物。

预防炭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接触传染源。炭疽的传染源主要是病死动物,发现牛、羊等动物生病或突然死亡,不接触、不宰杀、不食用、不买卖。

对于职业人员而言,进行屠宰、皮毛加工等操作时,应佩戴口罩、手套等相关防护,避免可能的病原菌经皮肤或吸入引起感染。若发现自己或周围有人出现炭疽的症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院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及时就医,同时协助专业人员收回可疑的动物产品,以免引起传染源的扩散,造成更多的动物和人感染。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应从正规渠道购买经过检疫的牛羊肉制品,烹饪时煮熟煮透。不要从街头小贩等非正规渠道购买、处理、食用来源不明的畜肉和下水,更不要去分食已知的病死畜肉。外出旅游时,尽量避免接触来源不明的动物或者相关制品,特别是病、死动物或家畜,饮食选择正规场所,选择充分煮熟的食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ICRDS3JM0038804A.html

返回目录>>

 

精神病人伤人不用负责?专家:这是误解

2023-08-23    羊城晚报

 

任何人在强大压力下都会有崩溃的一瞬间,都可能出现行为失控。

“我是精神病人,包里有刀,医生要我吃药。”近日,在列车上一名女子因不堪熊孩子的吵闹,自称自己有精神病,成功让车厢安静下来。网友则笑称“用魔法打败魔法”。看似是一件小事,但这件事却反映出大众对精神病患者的病耻感——远离、恐惧,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副院长何红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行为很不合适,对精神疾患人群也不公平,容易加深大众对这一群体的误解。

精神病人伤人毁物,必须承担后果

以往的一些新闻报道中显示,伤人毁物的嫌疑人只要被诊断为精神疾病就免去了刑事责任,这让大众误以为精神疾患的人群违法并不担责。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医师张杰表示,精神疾患人群伤人毁物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这里包含了法律和医学问题。从医学上讲,如果患者发生了伤人毁物事件,其先被送往派出所留置羁押等;如果警察观察到其有明显的精神行为异常,则会申请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判断其实施危害行为当时的精神症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即便被确诊精神疾病,嫌疑人处于幻觉妄想的状态实施了严重的伤人行为,对社会造成了危害,不负法律责任,最后也要进行强制治疗。“在特定的司法专科医疗机构接受长期的强制治疗,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限制自由。”张杰说。

所以,谎称自己有精神病,伤人也不用负责,那也是一种无知。“上述案例中的女子谎称自己是精神病,包里还有刀。而旁边熊孩子的父母则赶紧带离其到另一个车厢。整件事反映了大众对精神疾病,尤其是重性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简称“精分”)有很强烈的病耻感。”何红波说,“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大众对精神病的病耻感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对相关暴力行为的恐惧,受新闻报道的影响,精神疾患伤人的恶性案例行为都令人震惊,给人的冲击感太强,让人误以为凡精神病人均可能随时发病,是疯子,会伤人。第二,患者自我歧视,自我否定,常常出现社会退缩行为,躲在一个角落里,拒绝社交。”

我们社会上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精神病患也不例外。只不过最终是通过什么样行为来负责,在监狱服刑、被送往专科医院进行强制治疗等,限制其精神和物质生活,这都是要付出的代价。

“被精神疾病”的现象现在几乎不存在

因为各种利益关系,老婆伙同亲戚把老公绑送往精神病院接受强制住院治疗。这类新闻报道一直以来也引起了大众很深的误解。张杰表示,在2013年《精神卫生法》实施之前,这类事件有可能发生。但是在《精神卫生法》实施之后,这种事情的发生概率就更小了,“像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大型的三甲医院,在我看来,这种情况基本不可能发生。”

《精神卫生法》的实施,事实上是保护患者权益。何红波指出,首先,目前精神心理科医生不会上门去抓病人到医院强制治疗;其次,医生在医院必须面对面见到病人,才能够做出诊断。当然,有一些患者是需要住院治疗,比如精分患者冲动、兴奋、自杀、自伤的症状突出;患者拒绝服用药物和食物;有明显的精神行为异常,需要住院观察明确诊断;患者长期门诊治疗效果不佳;不耐受药物副作用等。

至于是否需要强制住院治疗,这又是另一个标准。张杰指出,“强制医疗涉及自愿住院和非自愿住院,一般来说,所谓的精神疾病患者自认为自己没有病,不愿意接受治疗,通常而言,其疾病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失去了自我判断、分辨能力,医学上称之为缺乏自知力。在很久以前,一些精神疾患的家属不愿意带患者就医,把患者关在家里三五年,到最后不得不把患者强制送到医院来。”

庆幸的是,经过多年宣传,大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据统计,在脑科医院年门诊量达到80万人次,其中2/3为自愿就医、自愿住院。“我做精神科医生十多年,在以前接诊到强制治疗的患者,他们不愿意配合治疗,不得不约束着启动药物治疗,等病情好转了,再慢慢开展心理治疗。现在,绝大多数患者都是自愿住院,这就是社会文明的进步。”张杰说。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免费治疗得到政府支持

据统计,我国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为0.6%、抑郁症为6.8%、焦虑症为7.6%。事实上,我们每个人一辈子都可能遭受精神疾病的折磨。比如出生后出现孤独症、儿童时期的抽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青少年成人时期的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老年时期的老年痴呆症等。

“像精神分裂症属于严重精神疾病,以前门诊一天看60个患者,其中40个是精分,现在比例倒过来了,10个精分都没有。”张杰表示,“绝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治疗有一个原则——全病程治疗,也就是长期治疗,其次药物治疗很关键,如果说哪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不用服药只做心理治疗,在我看来是很不负责的表现。药物治疗是根基,可以把患者的妄想、幻觉等症状控制住。”

据记者了解,目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负责《中央补助地方卫生经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即《686项目》)中,由社区的精神科医生给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型精神病等6类严重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了免费治疗、随访、体检等服务,以完善社区对重性精神疾病的防治和管理能力。何红波介绍,目前广州200多个社区街道,每个街道都有专职的社区精神科医生,他们对所在辖区的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而基本治疗也都是免费的。可以说,广东省对于重性精神疾病的管理都是非常到位的,管理质量领先全国水平。

张杰告诉记者,以精神分裂症患者为例,政府提供了免费的长效针剂,一个月注射一次或者一个季度注射一次,基本上其症状得到有效的控制。“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通过治疗把患者的妄想幻觉控制住了,但是把他治“傻”了,我宁愿不做医生。我们希望是帮助其控制住急性期的症状,避免复发,帮助其回归社会,尽量保留其社会功能。只要长期规范服药,疾病都会被控制好的,甚至比抑郁症的治疗更简单。”

希望精神疾患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关爱

“被精神分裂症患者伤害的事件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比交通意外还要低,我们没有必要渲染这类事件,否则对精神疾患的人群来说,污名化或偏见就会更深。实际上,任何人在强大压力下都会有崩溃的一瞬间,都可能出现行为失控。从17年的精神科医生的执业生涯中,我没有被患者攻击过一次,真诚以对,理解其痛苦,多一些包容。”张杰说。

如果我们多一些关心、多一些关爱,全社会建立起重型精神疾患服务体系,给他们提供非常有效的治疗,那么出现恶性事件的概率是非常低的。事实也证明,被明确诊断的、纳入重性精神疾病防治体系管理的患者发生伤人毁物事件的概率非常小。

张杰表示,那些衣衫褴褛、神志不清、在马路上捡东西、翻垃圾桶、四处游荡的人群90%以上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我们如果可以主动报警,警察送其到医疗机构进行评估诊断和治疗,然后让其纳入重性精神疾病的防治体系中来,他们都会得到有效的救治及康复。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ICRIIOAA00388052.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