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08-23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防控传染病 探索新举措”关爱医务人员倡议发布 2023-08-23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刘立夏)8月19日,中国医师节主题宣传活动暨“防控传染病 探索新举措”关爱医务人员倡议活动专题节目在健康报社官微直播端播出。节目中,健康报社联合医生、护士、疾控工作者及工勤人员共同发出倡议,呼吁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关注自身健康,推动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此外,多位专家和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者介绍了医防融合的重要意义和关心关爱医务人员的典型经验。 健康报社负责人向广大医师致以节日的问候。他表示,作为卫生健康行业主流媒体,《健康报》心系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大力宣传和报道先进医务工作者的优秀事迹和杰出贡献,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在本次倡议活动中,健康报社期待并呼吁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同时,时刻关注自身健康,减少职业暴露,做好自我防护和保健,增强体质,从而保持强大战斗力与昂扬斗志,持续投入到工作岗位中。 相关专家介绍了《中国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重点内容。据了解,《指南》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和中国临床实践指南联盟制定,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专家意见,主要关注7个临床相关问题,并根据牛津循证医学中心2011版证据质量评估表对研究进行证据评级,最终形成推荐意见。《指南》强调了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接种流感疫苗的重要性,降低自身流感患病率可有效减少医院传播风险。《指南》建议,如无禁忌证,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均应积极接种流感疫苗;推荐对感染传播风险极高的工作人员、高危人群和孕妇优先接种流感疫苗。另外,《指南》还提供了疫苗的选择、接种时间及接种频次的建议。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823/490413.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彭丽媛出席2023年“爱在阳光下”夏令营开营式 2023-08-2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8月21日,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艾滋病防治亲善大使彭丽媛在北京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出席2023年“爱在阳光下”夏令营开营式,与小营员们一起启动夏令营。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新办主任孙业礼,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王贺胜,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莫高义出席活动。 开营式上,来自四川、山西、云南、广西等地的受艾滋病影响儿童与北京的儿童志愿者共同表演节目,参与游戏,分享美丽家乡的故事,小营员代表对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给予的关心关爱,表达了真挚的感激之情。 “爱在阳光下”夏令营活动于2010年由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和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发起。多年来,夏令营活动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积极支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下,邀请受艾滋病影响儿童走出家乡,树立自信、开阔视野,感受社会温暖。 有关疾控机构、国际组织代表和部分红丝带健康大使等参加活动。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308/ 返回目录>>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研究及关键技术应用” 项目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2023-08-2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日前,2022年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公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以下简称病毒病所)谭文杰研究员团队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金存教授团队联合申报的“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研究及关键技术应用”项目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CoV)是2012年发现于中东地区的一种高致病性人冠状病毒,病死率约为35%。为有效防控我国可能出现的MERS及其他高致病性人冠状病毒疫情,该项目基于MERS-CoV建立了序列测定及核酸、抗体检测方法,成功分离MERS-CoV毒株(ChinaGD01),深入阐述了该病毒的病原生物学特点及诱发免疫反应特点、机制,开展了疫苗研发工作,建立了基于MERS-CoV的广谱抗冠状病毒药物筛选平台。2015年我国发生输入性MERS疫情后,团队迅速确定其来源和分子变异事件,为我国及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制定疫情防控策略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项目团队在国内率先建立了MERS-CoV的综合防控技术平台,对高致病人冠状病毒的防控具有示范效应。 (病毒病所 王文玲 供稿,谭文杰审核)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308/t20230822_269020.html 返回目录>> 荷兰卫生、福利和体育部公共卫生司战略和组织处处长Tim Douma 先生一行访问中国疾控中心 2023-08-2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8月10日下午,荷兰卫生、福利和体育部公共卫生司战略和组织处处长Tim Douma先生和荷兰王国驻华大使馆卫生、福利和体育参赞Nico Schiettekatte先生等一行3人访问中国疾控中心,就传染病防控政策和健康促进等议题与中心专家进行了交流。 外事处向外宾介绍了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架构,中国疾控中心的主要职能和机构发展近况。中心传染病处、慢病处、结控中心、应急中心和环境所参会专家分别介绍了中心在全健康理念的传染病监测工作、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倡导行动和减盐项目、中国无结核社区行动、百万志愿者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项目,以及在热浪健康风险预警和防暑策略制定等内容。双方还就上述议题展开了讨论。最后,双方就中国疾控中心与荷兰国家公共卫生和环境研究所续签合作谅解备忘录事宜交换了意见。 来访期间,外宾参观了中心北区建设项目模型,了解了二期工程建设进展。 (外事处 供稿 纪勇 摄影)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308/t20230822_269019.html 返回目录>> 职业卫生所举办2023年职业病及危害因素监测工作推进会 2023-08-2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推动2023年职业病及危害因素监测工作,提高监测数据质量,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所于2023年8月9-11日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2023年职业病及危害因素监测工作推进会。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健康司廖海江二级巡视员,职业卫生所孙新所长及山东省卫生健康委,青岛市卫生健康委,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疾控中心,职业病防治院(所)监测工作负责人及相关处室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会议由职业卫生所监测室胡伟江主任主持。 山东省职防院、青岛市卫生健康委、青岛市疾控中心的相关负责同志分别介绍了山东省职业病及危害因素监测工作情况及青岛市监测工作开展和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孙新所长就举办此次推进会的目的意义、任务要求等进行了强调,指出当前职业病及危害因素监测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廖海江二级巡视员就各省今年来在重点职业病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了通报,并对数据分析利用与信息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推进会上,与会的职业病及危害因素监测机构依次汇报了工作进展,并就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工作建议进行交流讨论,与会领导进行了点评指导。 此次推进会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监测质量标准和进度要求,为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年度监测任务、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可靠数据支撑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308/t20230822_269021.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测所全力做好洪涝灾害后实验检测工作 2023-08-22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切实做好中心关于洪涝灾害灾后重建工作部署,保障人民健康安全,微生物检验检测所坚持底线思维,闻讯而动,积极参与我市灾后卫生学评估方案的制定,并第一时间联动全市区疾控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指导各实验室提前谋划,做好人员、试剂及技术准备;不受洪涝灾害影响的区疾控实验室,做好兄弟单位支援梯队热备。 洪涝灾害后,如何防大疫成为对疾控工作的重要考验。微生物检验检测所李晓燕主任坚持底线思维,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天津市洪涝灾害灾后重建卫生学评估方案》出台后,8月11日对全区疾控微生物实验室开展灾后卫生学评估及疫情监测培训。强调各区要充分认识洪涝灾害的极端性、严峻性,严格按照方案尽快落实好人员梯队及试剂储备工作,重点关注饮用水安全、食品安全、传染病症状监测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以最高标准、最实举措、全力以赴落实好防洪抗疫工作,为确保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目标贡献力量。 为帮助各区更好开展工作,8月14日始,微生物检验检测所联合卫生检验检测所,对四个蓄滞洪区及相关帮扶区疾控实验室持续开展督导工作,李晓燕主任更是坚持每日亲自现场督导,对于无法当日去到的实验室,坚持每日通过电话、视讯等手段,对各区灾后检测工作进展进行问询指导,就经费、人员、试剂、检测方法等问题及时进行统筹协调,举全市疾控系统实验室检测之力量,保证我市灾后安置回迁工作顺利进行。 日前,各区检测工作持续紧张有序开展中,已完成水质监测、物表涂抹、食品样本检测等数百份,在坚持环境、食品监测的同时,不放松对灾后传染病流行的警惕性,针对各类型灾后易发生的传染病病原谱进行了实验室检测方面的充足准备,为防控我市次生、衍生灾害导致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维护群众健康安全和社会稳定贡献检测力量。 摘引网址:https://www.cdctj.com.cn/system/2023/08/22/030117723.s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首个国产PCSK9单抗药获批 2023-08-22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实习记者周思同)8月21日,记者获悉,由信达生物自主研发的全人源抗PCSK9单抗——托莱西单抗注射液近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型血脂异常。它也是首个获批的中国原研抗PCSK9单抗药物。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持续升高,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为主的心血管疾病高居我国城乡居民死因第一位,占整体死因的40%以上。在导致心血管疾病的诸多高危因素中,最常见且最危险的是血脂异常,尤其是俗称“坏胆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被认为是驱动ASCVD发生和进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为预防和治疗相关心血管疾病,控制“坏胆固醇”至关重要。 要调控“坏胆固醇”水平,医学界通常会采用抑制胆固醇合成、吸收,促进胆固醇清除等方式。 目前,多数患者的治疗会采用抑制胆固醇合成的他汀类药物,但接受这类药物治疗后,相当一部分患者“坏胆固醇”水平仍不能达标或者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PCSK9抑制剂的出现,为治疗血脂异常开辟了新方向。 PCSK9是一种由人体肝脏合成的蛋白酶,当它与肝脏表面的“坏胆固醇”受体结合时,会抑制受体本身所具有的清除“坏胆固醇”的能力。 因此,只要抑制PSCK9的活性,就能够增加肝脏表面“坏胆固醇”受体的数量,从而加强其对“坏胆固醇”的摄取和分解能力。PCSK9抑制剂就是通过这种作用机理起效的一种新型降脂药物。研究表明,PCSK9抑制剂降脂效果显著强于他汀类药物,同时因为不用频繁给药且没有明显的肾脏不良反应,在临床更受欢迎且获得国内外指南推荐。 过去,在中国上市的PCSK9抑制剂均为进口,托莱西单抗是中国首个获批的本土自主研发的重组全人源抗PCSK9单抗。目前,托莱西单抗注射液已经获批包括多种剂量的治疗方案,为我国血脂临床管理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葛均波表示,作为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当前对“坏胆固醇”的控制依然很不理想。未来,PCSK9抑制剂在血脂的管理中势必会扮演重要角色。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首席专家霍勇教授也认为,托莱西单抗能为广大高胆固醇血症及混合型血脂异常患者提供更优质的降脂药物选择。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 返回目录>> 肾透明细胞癌治疗有了新思路 2023-08-22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雍黎 通讯员刘秋礼 王奕璇)8月21日,记者从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获悉,该中心泌尿外科主任江军团队研究发现,组蛋白去甲基化酶PHF8可导致肾癌脂质沉积,从而促进肿瘤生长,这为肾透明细胞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科学》子刊《科学进展》。 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肿瘤之一,肾透明细胞癌是其最主要的病理类型,占总数的70%—75%。肾透明细胞癌因细胞浆内储存大量糖原及脂质,在标准病理染色中细胞浆呈透明状而得名,其最重要的特征是脂质沉积。但目前脂质沉积的原因仍未明确。 表观遗传修饰的改变是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与肿瘤的发生、进展及耐药等密切相关。此项实验中,团队采用CRISPR-Cas9文库筛选,揭示了肾癌脂质沉积的表观遗传新机制,发现组蛋白去甲基化酶PHF8是导致VHL基因突变介导的肾透明细胞癌脂质沉积的重要原因。 随后,团队采用PDX模型、移植瘤、细胞系和组织芯片等技术,充分论证组蛋白去甲基化酶PHF8可影响肾癌谷氨酰胺代谢重编程,导致脂质沉积,最终促进肿瘤生长。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 返回目录>> 我科研团队提出糖尿病肾病 联合用药创新方案 2023-08-23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王根华 记者张强)近年来,糖尿病肾病治疗药物研发进展迅速,但在延缓病情的同时,也引发了致命的并发症——高钾血症。记者8月21日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获悉,该院肾脏病科毛志国教授团队对多种糖尿病肾病治疗药物在单药或不同组合联合应用,与患者高钾血症发生风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为糖尿病肾病治疗提出了联合治疗创新方案。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美国肾脏病学会临床杂志》上。 高钾血症是各种慢性肾脏病肾功能不全进展到终末期尿毒症阶段常见的恶性并发症,与心律失常、心脏骤停或猝死等不良事件密切相关,也是早期启动透析的重要原因。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慢性肾脏病的重点人群,是高钾血症的高发人群。近年来研发的对糖尿病肾病具有明确疗效的重点药物,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拮抗剂(RAASi),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肾素抑制剂(RI)、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以及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等,在延缓疾病进展的同时,均有引发高钾血症的风险。为强化疗效,临床上也有大量此类药物的联合应用,但因其对血钾的不良影响,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为糖尿病肾病患者寻找合理“搭配”的药物,使其在发挥最大治疗价值的同时,规避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毛志国教授团队的研究共纳入全球27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共计43589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研究结果表明,在这些可能影响糖尿病肾病患者高钾血症发生风险的治疗方案中,MRA在与其他RAASi联合治疗方案中,增加了额外的高钾血症发生风险,而SGLT2i的加入则可以逆转这种联合治疗方案引起的高钾血症发生风险。 毛志国表示,该研究的发现为临床如何优化制定联合用药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高等级的实践证据,或可改变现有的临床实践和标准制定。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 返回目录>> 上海大学研究者们综述了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内在机制及药物治疗 2023-08-22 生物谷原创 脊椎动物内耳是一种精致的设计和灵敏的感官器官,同时服务于听力(耳蜗)和平衡(前庭)功能。从解剖学上讲,耳朵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声波进入耳道,通过鼓膜和听骨链进入充满液体的耳蜗腔。 耳蜗分成三个充满流体的膜管,环绕蜗牛:鼓阶、前庭阶和中阶。声音沿着基底膜产生行波,基底膜上容纳着机械敏感的毛细胞,包括位于Corti器官的三排外毛细胞和一排内毛细胞。内耳毛细胞起到耳蜗放大器的作用,内耳毛细胞负责向螺旋神经节神经元(SGN)传递电信号。 近日,来自上海大学的研究者们在Theranostic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Intrinsic mechanism and pharmacologic treatments of 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的文章,该研究总结了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内在机制及药物治疗。 噪音占全球听力损失的三分之一。令人遗憾的是,噪声性听力损失(NIHL)被认为是不可逆转的,因为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遗传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影响了许多下游的分子和细胞事件,导致了NIHL。 在临床环境中,除了类固醇之外,没有其他有效的治疗药物,类固醇是NIHL患者的唯一治疗选择。因此,目前尚未得到满足的对NIHL治疗的需求,以及我们对潜在调控机制的理解的最新进展,导致了许多关注这一治疗领域的新文献。 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局部药物对内耳的输送,导致了有前景的治疗方法的发展,目前正在进行临床研究。在这篇综述中,研究者重点概述和分析了NIHL的基础和潜在的治疗方法,以及生物材料和纳米药物在内耳给药中的应用。这篇综述的目的是为NIHL的基础研究和未来的临床翻译提供激励。 人耳的解剖学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全面和系统的概述发病机制和治疗干预有关的NIHL。研究者对该病的认识和干预手段正在迅速发展,但与NIHL设计和临床翻译相关的几个科学问题仍然需要澄清。(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文献 Ke Xu et al. Intrinsic mechanism and pharmacologic treatments of 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 Theranostics. 2023 Jun 19;13(11):3524-3549. doi: 10.7150/thno.83383.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106e8802081.html 返回目录>> 澳门大学研究者揭示了无标记光学代谢成像在糖尿病前期诊断中的应用 2023-08-22 生物谷原创 2型糖尿病(T2 DM)占所有糖尿病病例的90%。到2040年,T2 DM将影响全球约6.42亿人,预计医疗支出将达到8020亿美元。大多数2型糖尿病的诊断方法都是基于血糖测量(空腹或餐后2小时血糖,或HbA1C)。 一旦血糖检测异常,患者就进入糖尿病阶段,需要终身管理。因此,在糖尿病的早期阶段识别和逆转是至关重要的。在可以检测到血糖变化之前,胰岛素敏感性受损已经存在了10年,而胰岛素抵抗(IR)是诊断糖尿病前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近日,来自澳门大学的研究者们在Theranostic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无标记光学代谢成像在糖尿病前期诊断中的应用”的文章,该研究提供了一种诊断糖尿病前期的创新方法,这为糖尿病预防策略提供了启示。 糖尿病前期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来逆转,但其主要病理标志-胰岛素抵抗(IR)不能像血糖检测那样方便地被检测出来。因此,糖尿病前期的诊断通常被推迟到患者出现高血糖时。因此,发展一种创伤小、快速评估IR的诊断方法将有助于糖尿病前期患者的预后。 脂肪组织是一种内分泌器官,在糖尿病前期的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标记可视化糖尿病前期脂肪组织微环境为表征IR和炎症病理提供了一种侵入性较小的替代方法。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通过使用三种内源性荧光团NAD(P)H、FAD和脂褐素样色素的代谢成像,成功地识别了糖尿病前期脂肪组织的区别特征。 研究者发现,1040 nm激发的脂褐素样自体荧光可以标记巨噬细胞的位置。这一独特的特征有助于将巨噬细胞的代谢荧光信号与脂肪细胞的代谢荧光信号分开。在糖尿病前期脂肪组织中,研究者发现只有脂肪细胞表现出低氧化还原比的代谢荧光和高游离NAD(P)H组分A1。 对于停止高脂饮食或高脂高糖饮食并从IR中恢复的小鼠来说,这种不同的特征消失了。当小鼠出现糖尿病高血糖和脂肪组织炎症时,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都会出现这种代谢变化。RNA-seq分析和组织病理学证据证实,脂肪细胞代谢荧光的改变可能是糖尿病前期IR的一个指标或危险因素。 缓解小鼠的IR,使脂肪组织的氧化还原比和NAD(P)H寿命恢复到正常水平 总之,本研究证实NAD(P)H、FAD和脂褐素的代谢TPFM和FLIM成像是一种无标记识别糖尿病前期脂肪组织的有价值的方法。脂褐素荧光可以指示巨噬细胞的位置和激活状态。脂肪细胞的氧化还原代谢可在缺乏脂褐素荧光的部位进行分析。这些代谢特征有助于提高糖尿病前期诊断的准确性,特别是当高血糖在IR发展的早期阶段并不明显时。然而,本研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值得进一步研究。(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文献 Liping Chen et al. Label-free optical metabolic imaging of adipose tissues for prediabetes diagnosis. Theranostics. 2023 Jun 19;13(11):3550-3567. doi: 10.7150/thno.82697.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7d2e88022d6.html 返回目录>> Cell Death and Disease: TM4SF1-AS1通过增强应激适应而参与肿瘤的发生 2023-08-22 生物谷原创 长非编码RNA(LncRNAs)参与广泛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发育、分化和维持体内平衡,以及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了lncRNAs在癌症中的异常表达,尽管它们参与了肿瘤发生的早期阶段和癌前病变,但没有很好的文献报道。因此,筛查癌症高危病变内异常表达的lncRNAs将是识别与肿瘤发生相关的lncRNAs的有效方法。 近日,来自札幌医科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们在Cell Death and Diseas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TM4SF1-AS1 inhibits apoptosis by promoting stress granule formation in cancer cells”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TM4SF1-AS1通过促进癌细胞应激颗粒形成抑制细胞凋亡。 长非编码RNA(LncRNAs)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为了确定胃癌(GC)中转录调控异常的lncRNA,研究者分析了组蛋白H3赖氨酸4(H3K4me3)的全基因组三甲基化,以筛选胃癌患者和健康人非肿瘤胃粘膜中转录活性的lncRNA基因。 研究者发现TM4SF1-AS1的H3K4me3在GC患者中特异性上调,TM4SF1-AS1在原代和培养的GC细胞中的表达显著上调。TM4SF1AS1在体内外促进胃癌细胞的生长,其致癌作用至少部分是通过与富嘌呤元件结合蛋白α(PUR-α)和Y盒结合蛋白1(YB-1)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TM4SF1-AS1还激活GC细胞中的干扰素信号,这依赖于Pur-α和RIG-I。 研究者用RNA纯化(Chirp)质谱分离染色质表明,TM4SF1-AS1与G3BP2、RACK1和DDX3等应激颗粒(SG)相关蛋白有关。值得注意的是,TM4SF1-AS1通过将应激反应MAPK通路的激活物RACK1隔离在SGS内,促进SG的形成并抑制GC细胞的凋亡。 TM4SF1-AS1诱导的SG形成和凋亡抑制依赖于Pur-α和YB-1。这些发现表明,TM4SF1-AS1通过增强SG介导的应激适应而参与肿瘤的发生。 TM4SF1-AS1诱导的应激适应模型 总之,研究者确认了TM4SF1AS1在胃肿瘤发生的早期阶段的表观遗传学激活。研究者发现TM4SF1-AS1可能与先天免疫有关,并通过形成SG抑制癌细胞的凋亡。应激反应是细胞克服其对不利环境的脆弱性的防御机制。 癌细胞可能通过将潜在的细胞毒性或促凋亡分子隔离在SGS内而获得抗应激能力。本研究的结果表明,TM4SF1-AS1可能通过增强SG介导的应激适应而参与肿瘤的发生。因此,TM4SF1-AS1诱导的SG形成可能是肿瘤防治的有效靶点。(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文献 Hiroshi Kitajima et al. TM4SF1-AS1 inhibits apoptosis by promoting stress granule formation in cancer cells. Cell Death Dis. 2023 Jul 13;14(7):424. doi: 10.1038/s41419-023-05953-3.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9b4e8802159.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国家医保局:目前已有50余种罕见病用药纳入医保药品目录 2023-08-22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8月22日电 (记者乔业琼)国家医保局官网近日发布《关于政协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3136号(医疗卫生类270号)提案答复的函》显示,目前获批在我国上市的75种罕见病用药已经有50余种纳入医保药品目录。 近年来,国家医保局通过优化准入程序,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罕见病用药纳入医保目录。2023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中对罕见病用药的申报条件未设置上市时间限制,纳入国家鼓励仿制药品目录的药品可以申报当年医保目录,进一步拓宽了罕见病用药的准入范围。 在罕见病用药供应保障方面,国家医保局联合国家卫健委先后印发相关文件,通过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两个渠道,满足谈判药品供应保障、临床适应等方面的合理需求。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已有22.9万家定点医院和药店配备了包括罕见病用药在内的目录谈判药品。 此外,在完善罕见病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方面,通过完善高额费用负担患者综合帮扶机制,积极引入市场力量,推动慈善组织、商业健康保险、医疗互助等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救助保障,发挥保障合力。 据了解,国家医保局将持续完善医保准入谈判制度,综合考虑临床需求、医保基金承受能力等因素,将更多符合条件的罕见病用药按程序纳入医保药品目录,进一步提升罕见病用药保障水平。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2/c14739-40061724.html 返回目录>> 7位院士联合发出科普倡议书 2023-08-23 健康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 常宇)8月22日,在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成立三周年暨院士科普工作室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陈孝平联合桂建芳、刘经南、邓子新、孙和平、丁汉、徐红星6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在汉院士,发出科普倡议书,呼吁广大科技、科普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普传播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 科普倡议书写道:“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事业,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出表率;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承科学报国光荣传统,把所学回报社会,把科学交回人民;自觉将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发挥科普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中的贯通作用……” 据悉,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是全国首个由院士领衔命名成立的科普工作室。作为“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学生,陈孝平秉承裘老等1948年在创办《大众医学》时提出的“将医学归于大众”的传统,充分发挥院士在健康科普工作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创办《院士开讲:全民健康课》系列,从百姓最关心的健康问题入手答疑解惑。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823/490414.html 返回目录>> 江苏加大医养结合支持力度 2023-08-23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沈大雷)江苏省卫生健康委、省发改委等12个部门近日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大基本医疗保险的支持力度,健全激励分配机制,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 《意见》明确,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江苏省家庭病床服务规范》等规范和指南,开展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居家医疗服务,对经批准开展家庭病床的医疗费用,医保按规定进行支付;将符合条件的护理院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定点协议管理,对纳入定点协议管理的护理院,积极推行按床日付费,合理确定床日付费标准。 《意见》要求,对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将服务开展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对完成居家医疗、医养结合签约、老年综合评估等医养结合服务较好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根据“两个允许”要求,可在当年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适当核增绩效工资总量,不计入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基数;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在内部绩效分配时,对提供医养结合服务考核结果优秀、群众满意度高的医务人员给予适当倾斜。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823/490412.html 返回目录>> 小小社保卡 服务大民生 2023-08-23 光明日报 今年74岁的田美珍家住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前不久,她不慎小腿骨折,子女们白天上班无法照料,一日三餐成了难题。正当此时,她得知凭第三代社保卡可在社区的银发助餐点就餐,行动不便的老人还可享受上门送餐服务。田美珍的吃饭难题迎刃而解。 目前,南京已建有1500多个社区居家养老助餐点,社区养老助餐点实现全覆盖,让老人吃上热乎饭不再是难题。 这只是社保卡提供便利化公共服务的一个缩影。记者8月22日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获悉,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达13.74亿人,覆盖97.3%的人口,其中8.08亿人在手机中领用了电子社保卡。已经建成的全国社保卡服务平台和“一卡通”服务专区,支持社保卡“全国通用”“跨省通办”,2022年共提供电子社保卡服务112.85亿次。 一张小小的社保卡,不仅能看病买药、领取待遇,还能持卡乘公交、逛公园,实现居民服务“一卡通”。社保卡在各类民生服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群众方便快捷享受民生服务的基础性载体—— 人社领域“全业务用卡”全面实现。群众持卡或者扫码即可快捷享受身份凭证用卡、缴费凭卡、工伤结算持卡、补贴待遇进卡等服务,比如青年人办理参保登记、享受就业服务;中年人参加职业培训、办理社保关系转移、办理个人养老金业务;老年人进行社保待遇资格认证、查询社保权益等。“全业务用卡”在推动实现社会保险全民覆盖、提升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水平、服务人口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国“一卡通”场景日益丰富。电子社保卡为国家和所有省级政务服务平台提供登录及身份认证服务,并支持通过社保卡办理政务事项,各地普遍通过社保卡实现本地和跨省异地就医购药结算应用,31个省份的307个地市通过社保卡发放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28个省份的248个地市实现持社保卡乘坐公交地铁,30个省份的部分地市实现凭社保卡借阅图书、进博物馆/展览馆、公园入园、景区购票,并加快推进加载老年人、残疾人服务等。相关部门不断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为更好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办好群众“关键小事”提供了重要支撑。 区域“一卡通”取得明显成效。长三角三省一市率先推动“一卡通”落地见效,推动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政务一卡通办”,长三角区域95项政务事项支持群众凭卡办事;“交通一卡通乘”,三省一市第三代社保卡持卡人凭卡可通乘全国300余个城市地铁公交;“文旅一卡通游”,长三角区域1646个文旅场馆支持凭卡游玩;“补贴一卡通领”,长三角区域的38项补贴均通过社保卡发放;“医保一卡通结”,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近1万家医疗机构支持凭卡就医,2022年长三角区域凭卡异地门诊住院结算人次约480万,医保基金支付金额约150亿元。 “同城待遇”探索逐步推开。围绕群众跨地区服务需求,探索“同城待遇”服务模式,打造社保卡惠民服务场景。江苏实现省内乘坐公交、地铁可享受“苏锡常”“宁镇扬”等四大片区交通出行“同城待遇”。浙江宁波优选餐饮住宿、旅游观光、文化娱乐等584个商家作为社保卡特约商户,为全国持卡人提供同等优惠。嘉兴市和丽水市上线老年人“同城待遇”服务,已为25万名长三角区域老年人提供“待遇智享、出行智助、慢病智医、意外智护、社区智乐”等服务。川渝实施社保卡阅读“一卡通”项目,打造两地城市书房。海南、广东联合发行“广东爱海南旅游年卡”,实现跨省旅游消费“同城待遇”。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快“一卡通”顶层设计和立法标准工作,完善“一卡通”跨部门协同推进工作机制;积极推进跨部门跨地区“一卡通”,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持续深化“多卡集成”“多码融合”,强化“跨部门用卡”的良性互动,破解群众办事痛点;坚持以目标为导向,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川渝等区域为抓手,强化“跨地区用卡”的区域特色,让“同城待遇”更加普惠便利;坚持传统服务和智能化服务“两条腿”走路,不断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提供便利服务,让第三代社保卡成为“暖心卡”“便民卡”。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3/c14739-40062083.html 返回目录>> 警惕月经异常隐藏疾病信号 2023-08-22 新华健康 月经是女性健康的晴雨表,对月经的分析某些时候有助于判断女性身心健康状况。由于女性生理的特殊性,理论上每个女性在一生当中都可能受到过月经异常的困扰。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副院长许泓教授表示,如果月经存在异常,提示女性身体可能产生器质性病变,或者存在内分泌排卵系统相关问题,女性朋友一定要引起重视。 许泓教授介绍,判断女性月经是否正常有几个关键点,第一是月经的周期,也就是指相邻两次月经第一天之间的间隔天数,女性正常月经周期通常是21~35天左右;第二是月经的经期,2到7天都属于正常的经期范畴;第三是月经的规律性;第四是月经的出血量,一次月经正常的出血量范围5毫升到80毫升。如果以上任何方面出现异常,女性朋友应给予更多关注。 导致月经异常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部分是由女性生理的特殊性决定的,如青春期和更年期激素水平的变化是当时段月经异常的诱因。除此之外,服用减肥药及紧急避孕药、不良的生活习惯、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生活压力超负荷、生冷食物摄入过多等多种因素也可能是月经异常的诱因,各类疾病如子宫内膜病变、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肿瘤、脑垂体肿瘤、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等也可能导致月经异常的发生。 许泓教授指出,如果排除器质性、结构性病变,调整生活方式是女性纠正月经异常的首选,运动锻炼、饮食调整、心理辅导等方式都有助于干预月经异常。 患者如果出现无排卵性出血或者排卵期出血,则一般通过药物干预。许泓教授表示,无排卵性出血或者排卵期出血等间歇性出血的治疗方案视个体情况而异,药物干预分为中药和西药两类,其中西药包含复方口服避孕药、黄体酮替代疗法、促排卵治疗等。比如小剂量的雌孕激素,即复方口服避孕药,在特定情况下可以缓解月经异常导致的月经量过多。 许泓教授提醒,每个女性都应爱护自己的健康,就月经来说,可以做好每月的数据记录,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更为直观全面的了解。如果发现了一些不良的信号,一定要尽早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和治疗。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30822/3ccb1991c6b24e07 返回目录>> 互联网诊疗监管办法征求意见:严禁使用人工智能自动生成处方 2023-08-22 新华健康 北京市卫健委日前牵头组织制定了《北京市互联网诊疗监管实施办法(试行)》,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于9月16日前向市卫健委反馈意见。根据办法: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要加强药品管理,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严禁在处方开具前向患者提供药品。 医疗机构应当对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医务人员进行实名认证,确保医务人员具备合法资质。医师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应当依法取得相应执业资质,具有3年以上独立临床工作经验,并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医务人员如在主执业机构以外的其他互联网医院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应按照国家及本市相关要求进行多机构备案或执业注册。医师接诊前需进行实名认证,确保由本人提供诊疗服务。其他人员、人工智能软件等不得冒用、替代医师本人提供诊疗服务。 互联网诊疗实行实名制,医疗机构应当告知患者,其有义务向医疗机构提供真实的身份证明及基本信息,不得假冒他人就诊。患者就诊时应当提供具有明确诊断的病历资料,如门诊病历、住院病历、出院小结、诊断证明等,由接诊医师留存相关资料,并判断是否符合复诊条件。 医疗机构应当明确互联网诊疗的终止条件,当患者病情出现变化、本次就诊经医师判断为首诊或存在其他不适宜互联网诊疗的情况时,接诊医师应当立即终止互联网诊疗活动,并引导患者到实体医疗机构就诊。互联网诊疗病历记录按照门诊电子病历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保存时间不得少于15年。诊疗中的图文对话、音视频资料等过程记录保存时间不得少于3年。 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要加强药品管理,处方应由接诊医师本人开具,经药师审核合格后方可生效,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处方药应当凭医师处方销售、调剂和使用;严禁在处方开具前,向患者提供药品;严禁以商业目的进行统方。 互联网诊疗的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应当在互联网诊疗平台进行公示,方便患者查询。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医务人员的个人收入不得与药品收入相挂钩,严禁以谋取个人利益为目的转介患者、指定地点购买药品、耗材等。 市卫健委将建立北京市互联网诊疗监管平台,对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进行监管。医疗机构应当主动与平台对接,及时上传、更新相关执业信息,主动接受监督。市区卫健行政部门要及时向社会公布依权限批准开展互联网诊疗的医疗机构和互联网医院的名单、服务入口及监督电话或者其他监督方式,及时受理和处置违法违规行为。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30822/0d7c93a847e942ceaeb 返回目录>> 眼睛的防晒 你做足功课了吗 2023-08-22 新华健康 不只是皮肤需要防晒,眼睛也需要!我们的眼睛很脆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和伤害。尤其是强烈阳光中的紫外线,对眼睛的危害不能忽视。 紫外线的刺激性很强 紫外线是一种看不见的电磁波,它有很强的穿透力和杀菌力,但也有很强的刺激性和损伤性。紫外线分为三种类型:UVA、UVB和UVC。其中,UVA可以穿透云层、玻璃到达室内,可以穿透皮肤至真皮层,会造成晒黑;UVB会被臭氧层吸收一部分,但过量暴露会引起皮肤晒伤;UVC可以被大气层吸收,很少到达地面。 暴晒下眼睛面临四大伤害 如果在夏天忽略了眼睛的防晒,紫外线会给眼睛带来哪些伤害呢? 角膜炎 角膜是眼球表面的透明组织,它可以保护眼球免受外界物质的侵入,也可以折射光线进入眼内。紫外线可以直接刺激角膜,导致角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引起电光性眼炎(也称“雪盲”),其症状包括眼红、流泪、畏光、视力模糊等。 白内障 白内障是指眼睛晶状体变得混浊不透明,影响光线的通过,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紫外线可以促进晶状体中自由基的产生,导致晶状体蛋白变性、氧化、聚合,进而形成白内障。虽然几乎每个人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白内障,但紫外线的过量照射会加速这一过程。 黄斑变性 黄斑是视网膜中心部位的一小块区域,我们90%以上的视觉信息都靠黄斑提供。紫外线可以损伤黄斑区域的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提高罹患黄斑变性的风险。 眼睑癌 眼睑也叫眼皮,是眼球周围的皮肤组织,它可以保护眼球免受灰尘、汗水等物质的侵扰,是眼睛周围的重要屏障。紫外线可以诱发眼皮的皮肤癌变,增加罹患眼皮癌的风险。眼皮癌的症状包括眼皮上出现异常的肿块、溃疡、色素沉着等。 眼睛的防晒注意这些细节 避免在紫外线最强的时段(11:00-14:00)长时间外出。如果必须外出,要尽量选择有树荫的地方,或者尽量在室内活动。 外出时,要戴上有防紫外线功能的太阳镜,特别是在水面、沙滩、雪地等反射光强烈的地方。太阳镜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有“防紫外线”“UV400”等标识的,不要随便买一些没有质量保证的。此外,还可以戴上宽沿的遮阳帽或者打遮阳伞,以减少紫外线的直接照射。 记住,即便是阴天或者雨天,紫外线强度可能依然并不低,因此出门前可以参考当地紫外线指数,更加精准地防晒。 多吃一些对眼睛有益的食物,如富含维生素A、C、E和胡萝卜素的食物,例如胡萝卜、菠菜、西红柿、柑橘类水果等。这些食物可以增强眼部抵抗力,预防眼部疾病。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30822/361f5f94b54c4c7cb454 返回目录>> 暑期视力“保卫战” 细节决定成败 2023-08-22 新华健康 暑假进入尾声,新学年即将开启倒计时,孩子的视力“保卫战”是到了吹响胜利号角的时刻,还是一路退守不得不请求医疗外援的境地呢?无论是哪种状况,维护眼健康应该是长期的行为,需要贯穿人的一生。科学合理地保护双眼要从现在做起,从每个日常细节入手。 读书与运动并举 暑假里,有些父母安排孩子“笨鸟先飞”预习新学年课程,有些父母培养孩子艺术爱好琴棋书画“全面开花”,还有些父母鼓励孩子参加体育运动打球游泳增强体质。不同的选择可能会让孩子的视力往不同的方向发展。 如果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容易往近视方向发展,比如,伏案学习、学习乐器、玩手机或平板电脑等。如果经常远距离用眼,眺望远方,那就可以有效缓解近视的发展,有助于预防近视,比如,经常参加户外活动,玩玩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网球等。所以,父母要指导孩子每天读书与运动并举,不可偏废。 每半小时休息片刻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比如每天看电视或玩游戏,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就需要休息,远眺或户外活动,放松双眼。如果没有控制好这个度,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就容易造成近视。同样的道理,如果学习和写作业的时间超过半小时了,也需要远眺来缓解一下眼睛的疲劳。这一点往往被家长和孩子忽视了,所以不仅要关注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还有做作业时候的“课间休息”也很重要。 坚持用眼好习惯 一个好的习惯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有个良好的精神面貌,也可以帮助我们保护视力。写作业的时候,眼睛距离书本要保持一个小臂的距离,不能趴着写字;握笔姿势也很重要,不能用大拇指包住笔,而是要把笔尖露出来,不然写字的时候就容易歪头,使两只眼睛到书本的距离不对称,影响视力;开学后上课看黑板不能歪着脑袋侧视,这样也会造成视力发育的不均衡。如果有恒心,坚持21天就有望养成一个好习惯。 高度远视要加强近距离用眼 有一群孩子不受上述条条框框的约束,需要多些近距离用眼,可以看电子产品——看到这里,总是担忧孩子近视的家长表示难以置信。其实,这是一群高度远视的孩子。远视是指光线透过眼睛的屈光间质后形成的焦点在视网膜后,和近视正好相反,但表现形式都是视力下降,只有做了验光检查才能区分。对于高度远视的孩子,需要多做近距离的精细视觉活动,多看书写字,多琴棋书画,也可以看电子产品,这样反而是对他们有益的。如果按照预防近视的方法保护用眼,会造成远视度数迟迟不下降,因而无法脱掉远视眼镜。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30822/a9e1b631ff864994aee 返回目录>> 专家详解如何应对骨骼“断崖式”衰老 2023-08-23 科技日报 一直以来,老人因意外摔倒造成骨折的事件屡见不鲜。对于老年人来说,摔倒是件大事。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骨骼会进入“断崖式”衰老,一些小的磕碰都可能会造成骨折或骨裂。 那么,骨骼为什么会衰老?怎么判断骨骼衰老?该如何进行骨骼养护?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伤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樊效鸿教授。 骨质疏松是标志性表现 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变化的过程,骨骼的内在质量也在随时随地发生变化。人体的骨骼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始终进行着自我更新,一刻也不会停息。骨骼的更新包括骨吸收和骨形成两个过程,前者即破骨细胞活性增强破坏旧骨;后者即成骨细胞活性增强促进新骨生成。到了一定年龄,骨吸收速度大于骨形成速度,骨量开始减少,骨基质也随之减少,骨骼逐渐开始衰老。 同时,骨强度不仅依赖于内在物质含量的多少,还依赖于骨的内部结构。樊效鸿解释道:“骨小梁是骨头里面的微结构,是骨髓腔内的一种致密网状结构,具有支撑骨骼、承载负荷的作用,是影响骨强度的主要因素之一。骨小梁的密度决定了骨质的疏松程度。” 骨骼衰老的标志性表现就是骨质疏松。樊效鸿说,骨质疏松使骨头的脆性越来越大,骨质疏松的人一旦发生磕碰,就容易导致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最容易发生的部位是脊柱。樊效鸿解释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老年人的脊柱椎体会逐渐从圆变扁,脊柱骨小梁变得很稀疏,不能支撑具有一定强度的运动,从而易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此外,常见的老年骨骼病还有桡骨远端骨折,也叫克雷式骨折,即老年人轻轻摔一跤,手掌触地后出现手腕部的骨折。 樊效鸿告诉记者,从人的生理衰老机制上来说,女性和男性的骨骼衰老时间是不同的。女性骨骼的衰老时间要早一些,多数发生在绝经期,即50岁左右。绝经期的女性雌激素会出现衰退,失去雌激素保护,骨骼骨吸收活性增加,会引起骨质异常脱钙,导致骨量丢失,因此会出现明显的骨质疏松。而男性则通常在55岁至60岁之间会逐渐出现骨骼衰老的情况。 不同职业人群骨骼衰老的情况也不同,比如运动员、体力劳动者,他们在青壮年时期运动较多,骨质强度相对较高,骨骼的衰老就会更迟缓一些。樊效鸿补充道:“运动员的骨小梁构造相对密实一些,而脑力工作者运动量相对较少,骨小梁的密度相对低一些,骨钙更容易流失,骨骼就更易衰老。” “疼痛是发现机体骨骼衰老的重要信号。”樊效鸿强调,“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全身的骨骼关节都可能会出现疼痛。很多人都有过腰背部疼痛的症状,严重时,疼痛还会朝肋骨的方向放射性延伸,这是骨骼衰老常见的临床表现。”如果出现骨骼疼痛,就是身体在提醒骨骼有可能发生了衰老。 老年人该如何养护骨骼 说到养护骨骼,樊效鸿建议,一方面,老年人要定期体检,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测。骨密度是最有效的骨折风险预测指标,有助于协助诊断骨质疏松症,一般选用正位脊柱和双侧股骨进行骨质检测。当人的脊柱有明显的增生或变形时,双侧股骨扫描更有意义。骨密度正常参考T值在-1和+1之间,当T值低于-2.5时为不正常。根据体检的结果,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钙片、维生素D等药物进行补钙,可以有效缓解骨质疏松等症状。另一方面,老年人要多晒太阳,多食用西兰花、豆腐等天然的富含钙元素的食物来为身体补钙。 “我们中医常说‘筋骨同源’。可以说骨是‘帆’,筋和肌肉是‘绳’。年龄大了以后,筋肌容易松弛,要想扬帆先要把绳子拉紧,为运动系统持续提供动力支撑。因此,要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从而延缓骨骼衰老进程。”樊效鸿说。 合理地运动可以提高骨密度,促进钙质的吸收,改善关节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骨钙的流失。研究表明,老年人运动对骨量的提升比年轻人更明显。樊效鸿说:“老年人也需要练肌肉,多做一些抗阻力训练,包括俯卧撑,举小的哑铃、杠铃等,锻炼肌肉力量,保持骨和关节的稳定性。此外,平时也可以做一些慢跑、走路等有氧训练,还要有意识地做一些保持平衡性的运动。” 樊效鸿还提醒广大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在对抗性运动中很容易出现损伤,而且过度过量的运动会让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增加骨折风险,因此要非常小心。同时,樊效鸿也提醒年轻人,骨质疏松不是老年人的专属,如果不注重筋骨的锻炼,长期缺钙,骨骼衰老可能会提前找上你。因此,养护骨骼要趁早,别让骨头比你先老。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 返回目录>> 研究人员创建新型全肿瘤细胞疫苗平台 可用光控制免疫开关杀伤癌细胞 2023-08-23 科技日报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过程工程所)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创建了一种新型全肿瘤细胞疫苗(TCV)平台,依据肿瘤进展情况在接种部位按需实施近红外光照,以此实现最佳的脉冲免疫增效。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什么是全肿瘤细胞疫苗?同其他肿瘤疫苗相比,全肿瘤细胞疫苗在对抗肿瘤时有哪些优势?这种疫苗未来的应用场景有哪些?8月21日,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开展这项研究的专家。 全肿瘤细胞疫苗具有个体化精准治疗潜力 长期以来,肿瘤疫苗被认为是一种有前景的肿瘤免疫治疗方式,它可以利用人体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细胞。在肿瘤疫苗中,全肿瘤细胞疫苗是一种经典的个体化肿瘤免疫疗法。 “具体而言,全肿瘤细胞疫苗是指将整个肿瘤细胞使用物理或者化学的方式灭活后得到的肿瘤疫苗。”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过程工程所副研究员吕岩霖告诉记者,灭活处理使肿瘤细胞丧失了固有的致瘤性,但又保留了其免疫原性,因此全肿瘤细胞疫苗具有一整套肿瘤特异性抗原及肿瘤相关抗原,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接种疫苗后,疫苗的肿瘤抗原会释放出来,诱导抗原提呈细胞(一类免疫细胞)对其进行识别、摄取和提呈,进而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进行特异性杀伤,从而抑制肿瘤生长或清除肿瘤。 在吕岩霖看来,相对于其他肿瘤疫苗,全肿瘤细胞疫苗具有三大优点。“首先,从制备上来讲,全肿瘤细胞疫苗的制备过程简单,成本低廉,原料易获得;同时,全肿瘤细胞疫苗包含了肿瘤的全部抗原,可避免鉴定肿瘤抗原的复杂程序,且能够诱导多价免疫应答,降低了免疫逃逸的可能。”吕岩霖说,更重要的是,全肿瘤细胞疫苗因其包含肿瘤自体抗原,更具个体化精准治疗潜力。 然而,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全肿瘤细胞疫苗也有缺点:其免疫原性弱且引起的免疫反应个体差异大。因此,亟须通过学科交叉发展新理念和新技术,以实现按需免疫增效。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过程工程所研究员马光辉和过程工程所研究员魏炜的带领下,该所的科研人员基于肿瘤免疫治疗及生物剂型工程的多年研究基础,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科学学院教授田志远开展了光功能材料与仿生剂型工程的交叉合作研究。 解决免疫原性弱、体内免疫反应不可控两大难题。 谈起全肿瘤细胞疫苗的制备,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孟佳琦向记者详细介绍了灭活疫苗的制备方式。她说:“疫苗灭活通常有化学灭活、物理灭活等方式,核心思想就是破坏细胞的蛋白结构,使其失去生物活性。化学灭活通过化学试剂来完成,常用的化学试剂包括甲醛溶液等;物理灭活通过高温、紫外线、反复冻融等物理方法对细胞进行处理。” 孟佳琦解释,在制备过程中,传统的全肿瘤细胞疫苗经过灭活以后,细胞结构可能被破坏,存在着抗原泄漏或丢失等问题,进而表现为引起在机体内产生较弱的免疫反应。在使用过程中,传统全肿瘤细胞疫苗仍然存在着激发免疫反应较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抗原提呈细胞的募集效率低,抗原提呈能力弱,免疫反应不可控。 在这项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员为解决上述问题进行了专门设计。“我们先将具有光热效应的纳米颗粒负载于肿瘤细胞中,通过近红外光照诱导肿瘤细胞产生热休克蛋白,这种蛋白可以作为内源性免疫佐剂,提升免疫应答的效果。”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科学学院鲍威尔博士说,“之后,我们又通过冻融的方式对处理好的肿瘤细胞进行灭活,即得到光控型全肿瘤细胞疫苗(LN-TCV),这样就可以确保肿瘤相关抗原能够全部保留。” 在单次接种免疫后,研究团队在接种部位应用近红外激光照射,就可以产生局部诱导的、温和的炎症反应。这一过程能够促进树突状细胞的募集、激活和呈递,然后激活淋巴结中的T细胞,进行后续的肿瘤细胞杀伤。 在此基础上,为了监测肿瘤生长速率,研究团队还提出了一个指标——肿瘤生长速率波动(FTGR)。肿瘤生长速率波动可以通过在接种部位重复的近红外激光照射,为合理地按需增强免疫反应提供标准,使得脉冲增效能够精准契合肿瘤的发展进程。 光控型全肿瘤细胞疫苗成果仍属于临床前研究。 吕岩霖表示,这项研究解决了传统的全肿瘤细胞疫苗免疫原性弱的问题,也解决了体内免疫反应不可控的问题。 “在光控型全肿瘤细胞疫苗的构建过程中,我们通过光热纳米颗粒负载、用近红外激光照射肿瘤细胞诱导内源性佐剂的产生。通常内源性佐剂是用转基因的方式产生,而我们的这种方法比病毒介导的转基因过程更简单、更省时、更便于操作。”吕岩霖说。 同时,研究团队使用两次冻融的办法来灭活肿瘤细胞,一方面确保了肿瘤相关抗原能够全部保留并且不泄漏;另一方面,由该方法制备的疫苗能够确保肿瘤抗原在疫苗注射部位长时间存储。 此外,用近红外光这种简单且非侵入性的方法来操控免疫应答,是这项研究的一大创新点。 “在单次接种光控型全肿瘤细胞疫苗后,用近红外激光照射接种部位,就可以诱导局部发热,从而产生局部的轻度炎症环境,这促进了抗原提呈细胞的募集,增加了抗肿瘤免疫反应的程度,并且随着对抗肿瘤进程的监测,在必要的时机可再次通过近红外光照来进一步激发免疫响应,达到抑制或清除肿瘤的目的。”鲍威尔解释。 在吕岩霖看来,这种新的全肿瘤细胞疫苗平台探索了光学操控免疫反应的可行性,在临床转化上是具有强大潜力和美好前景的。“在未来,这一平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肿瘤微环境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可以将疫苗从单一的肿瘤细胞拓展到肿瘤组织的多种混合细胞,这或许可以为免疫系统提供含有更丰富抗原的抗原库,为激活更个体化且更强的免疫应答提供可能,进一步改善和提升治疗效果。”她说。 未来在临床转化过程中,激光可能会被发光二极管(LED)代替,研究人员可能会设计远程控制和可穿戴的贴片LED,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临床医生的可操作性。吕岩霖说:“我们甚至可以设想,未来接种全肿瘤细胞疫苗的患者在家中就能舒适地接受远程医疗,并借助智能手机进行治疗,从而有效地激活免疫反应和个性化医疗的即时操作。”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员也强调,这项研究成果仍属于临床前研究,实际临床疗效仍有待进一步验证。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 返回目录>> 北京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专家共倡“医防融合”推动中老年健康高质量发展 2023-08-22 环球网 我国正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群免疫力较低、抵抗力较弱,是感染性疾病“易感”和“易重”的高危人群,给我国的公共卫生、社会经济发展等带来多重挑战。 为积极响应国家健康老龄化号召,日前,由人民日报客户端主办的“医防融合,预防先行——推动中老年健康高质量发展”系列节目在北京落地。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新全、丰台区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贾问樱、东城区体育馆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憨广伶、通州区潞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平学慧先后分享了老龄化疾病管理的前沿理念和创新经验,并就如何预防中老年常见慢性病和感染性疾病、推动中老年疾病管理关口前移与提升疫苗接种意识等内容展开讨论。 北京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未病先防”保障中老年健康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作为超一线都市的北京,其老龄化趋势也在不断加深。据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首次突破20%,正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22年,北京市老年人口总量持续增加,占总人口比重不断提升,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据统计,北京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为465.1万人,相比2021年增加23.5万人,增幅为5年来最高。 “老龄化的加快让中老年人面临更多疾病的威胁,疾病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健康状况,甚至会影响心理、行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等。”贾问樱谈到,老年人相较其他人群更容易患上慢性病,还有流感、肺炎、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的患病风险也会增加。因此,家属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看护老人,家庭负担进一步加重。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疾病痊愈的时间也会逐渐延长,给中老年人的疾病管理和预后都带来了不便。与此同时,中老年人仍然存在着健康教育不足、信息获取渠道有限等痛点,疾病预防与成人疫苗接种意识的缺乏等问题。 “关口前移、医防融合”作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亟需强化全过程健康,提升预防意识,从源头上缓解老龄化带来问题。近年来多项政府文件均明确强调要通过“预防为主、医防结合”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以老年人健康为中心,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疗等服务,潜移默化中让“未病先防”的理念深入人心,有针对性的避免疾病给中老年个体及家庭带来困扰,来保障他们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社区共建“医防融合” 为基层老龄化健康蓄能 医防融合一直是我们国家深化医改的一个重要的线索,也是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多年来,国家在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上下足了功夫。“离群众最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基层群众的“健康守门员”,不断蓄能老龄化健康,在强化社区中心建设、提升基层群众疾病预防意识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让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愿意在社区体验医疗服务。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适老化”服务需求也在逐渐的增长。朝阳区和平街社区在“适老化”方面便进行了诸多改善。朝阳区和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新全介绍,不少中老年人不擅长使用机器,对挂号、缴费等流程一窍不通。中心安排专人在相关窗口和机器旁为居民提供指导。对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也让专人引导就诊和取药。此外,中心以家庭医生签约为中心,涵盖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防保人员、中医医师、口腔科医师、药师等,依托与中日友好医院紧密的医联体合作,让社区内的中老年居民可以随时接受到最优质的治疗和帮助。“这一系列的举措极大帮助了社区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以及医疗卫生资源的下沉,让中老年人享受到最便捷、最快速、最贴心的帮助。”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慢病管理的主战场,优质的服务离不开优秀的人才。丰台区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贾问樱介绍,宛平社区卫生中心强化基层医师“全+专”能力的全面提高,并通过专家“引进来”的方式形成稳定的带教模式。“从2018年开始,我们就把全市的各个三甲医院优势专科的专家请到我们中心,目前已经有14位专家。既解决了居民‘家门口’的健康问题和健康诉求,更提升了中心人才的自身实力,为提升基层民众健康素质,打下了坚实的根本。”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推进全民健康的“螺丝钉”,在强化基层在医、管、防等各方面的同时,应牢牢把握“健康教育”这个抓手。东城区体育馆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憨广伶介绍,东城区体育馆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断夯实健康教育基础,在中心开展健康大讲堂、健康促进活动、义诊咨询服务的同时,深入社区和辖区单位开展健康知识科普宣讲,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在辖区设点宣传疫苗接种政策和科普知识,为居民排忧解惑,并指导有意愿接种的居民进行预约接种。引导居民树立“接种成人疫苗、建立免疫屏障”的正确认知。作为社区的领头人,她体会到 “班者思想”在基层“医防融合”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观念的转变更新,能带领中心做好布局和进步。未来我们将继续推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的服务建设,为居民优化治疗策略,持续加强对重点慢性疾病的防治能力,做好居民健康管理。” 作为一个典型的老龄化社区,大多数来潞城社区医院就诊的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社区中心在中老年健康服务上进行了更多的思考,力求细致入微,让居民安心。通州区潞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平学慧提到,在满足社区居民健康管理需求方面,中心背靠大型医疗机构,发挥医联体专科优势,为辖区内的老年居民开设各色慢病诊疗、慢病筛查门诊、老年人体检进社区、为行动不变患者提供居家健康服务等,极大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就医获得感;中心还通过老年规范化管理与老年友善医院建设为契机,围绕老年就医安全为核心做了一系列环境与设施优化改造,极大地保护老年人就医安全。让他们愿意甚至放心的将健康管理交给我们。” 推动疾病管理关口前移、医防融合与疫苗接种意识提升,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手段。未来,各社区也将继续发展老龄健康服务项目,着力探索适老化、爱老化的健康教育形式和健康服务,力求提升基层老年人健康素养,提高中老年人的健康水平,筑稳健康中国。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EE5eoEBdqU 返回目录>> 2023中国肥胖地图发布:这三省“胖人”最多!肥肉长在这个地方最危险! 2023-08-22 健康时报 俗话说“一胖毁所有”,这可不是一句玩笑话。超重与肥胖带来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诸多重大疾病和慢性疾病。 肥肉长在哪里最危险?我国哪些省份“胖人”最多?男性普遍比女性更胖? 2023中国肥胖地图发布: 这三个省“胖人”最多! 8月17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母义明教授团队在《糖尿病、肥胖与代谢》发表了一项一篇题为《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的报告。报告绘制出了一幅数字版的“中国肥胖地图”,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总体超重人群占比34.8%,肥胖人群占比14.1%。 ① 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关于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的当代研究,来自全国243个城市的1580万名符合条件的成年人参与。 1. 内蒙古、山东、河北,“胖人”最多 北方超重/肥胖的比例普遍高于南方,其中超重比例前三名的省份为内蒙古(37.1%)、山东(37.1%)和河北(36.6%)。 2. 男性普遍比女性更胖 超重和肥胖在男性中比女性更普遍,男性中超重的比例为41.1%,而女性为27.7%,男性中肥胖的比例为18.2%,而女性为9.4%。 3. 胖人的各种并发症患病率都更高 与BMI正常者相比,超重/肥胖者的并发症患病率更高。超重/肥胖参与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脂肪肝、前驱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BMI越高,并发症越多。 为啥男人比女人胖更多? 原因扎心了 为啥男人比女人胖更多?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伍学焱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表示,男性更容易肥胖有几方面的原因,通常与其在生活或工作中所受压力和情绪有关。 一是长期的过高压力和不良情绪易导致内分泌激素分泌紊乱。主要是应激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大量增多,起到对抗胰岛素作用,增加腹部脂肪堆积,引起以“将军肚”为特征的腹型肥胖。 二是为缓解压力和释放情绪,男性常常会采取喝酒和过多进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为手段。除过量进食外,酒精往往也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样也会促进肥胖形成。 三是睡眠问题。长期的睡眠不足或不规律,也会通过打破能量平衡而导致男性肥胖。 ② 另外,从肥胖的“年龄差异”来看,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在不同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差异,男性的“肥胖高峰年龄”通常比女性小。男性超重患病率在50-54岁达到峰值(55-59岁保持不变),女性则是在65-69岁达到峰值;男性的肥胖患病率在35-39岁达到峰值,而女性则是70-74岁。 换句话说:男人们因为工作生活压力大,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自己年纪轻轻(35-39岁)就到达肥胖的峰值;而女性要到70-74岁才到达肥胖的峰值。男同胞们,扎心了…… 肥肉长在这个地方最危险! 当肥肉(脂肪)长在我们脸上、手臂上、大腿上……这些看得见的地方时,其实还算不上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脂肪长在我们看不见、摸不到的地方,对健康的危害更大,甚至会带来致命的风险! 人体的脂肪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看得见的脂肪”,即皮下脂肪。它们贴在皮肤下,有帮人体保温的作用。但积累过多,就成了让我们看起来胖的元凶。 第二类“看不见的脂肪”,则是内脏脂肪。它们将我们的各种内脏,如肝、胰、胃、肠道等包裹、填充起来。 云南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医师赵杰2022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指出,正常厚度的内脏脂肪能够保护内脏,防止跌倒时损伤内脏,但内脏脂肪太厚会导致脂肪心、脂肪 肝、脂肪肾、脂肪胰等器官功能异常。此类肥胖就是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内脏性肥胖)。 判断内脏脂肪超标并不仅是看BMI(体重/身高2),还要看腰围、腰臀比(腰围/臀围)、内脏脂肪检测等。例如: ▼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5厘米,即便BMI正常,患病风险也会升高; ▼男性腰臀比例大于0.9、女性大于0.8,表明是内脏脂肪过剩的高危人群,大于1.0即为腹型肥胖。 ③ 4个方法帮你减掉内脏脂肪 赵杰医生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给出来4个减掉内脏脂肪的方法。 ③ 1. 每天至少运动半小时 内脏脂肪超标的人每天需要运动半小时至一小时,如跑步、散步、游泳、骑车等,球类运动在消耗能量的同时有助脂肪分解。即使没有腹型肥胖,也可以多运动防患于未然。 2. 吃饭记住个比例5:3:2 吃米饭、面包等主食过多,容易在腹腔囤积内脏脂肪,但也不能完全不吃,避免零摄取时大脑无法集中注意力。 以腹型肥胖的女性为例,每天主食摄入不超过100克,三餐比例是5:3:2。 3. 根据运动限制热量摄入 若平时活动量不大,摄取热量(千卡)不要超过体重(公斤)x25;若经常运动、活动量大,摄取热量(千卡)不宜超过体重(公斤)x35。 4. 日常增加纤维素的摄入 想要内脏瘦身成功,不能缺少纤维素,日常可选燕麦、绿豆、番茄、葡萄柚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有助顺畅排泄,促进新陈代谢。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CMPN5TF052583KJ.html 返回目录>> 长期喝白酒可以延年益寿,预防肿瘤?喝白酒是好还是坏?真相来了 2023-08-22 健康网 “爸,不是让你戒酒吗?喝酒伤肝伤身,没好处的,你别再喝了!” 看着清晨就坐在沙发上一身酒气的父亲,小林怒不可遏。老林是个有着40年酒龄的酒鬼,两年前妻子去世后更是没人管得住他。小林怎么劝都都没用,现在父亲年纪大了,他也更担心了。 “你放屁!我这不是一般的酒,这是白酒,你懂吗?这是可以长寿的酒。喝白酒还能抗癌,我劝你现在也开始喝吧,对你有好处的。”老林大着舌头嘟囔,显然已经喝醉了。 小林看着父亲萎靡的样子,怒火中烧,走过去就把酒砸到地上,老林一个激灵站了起来,指着他大喊不孝子,两人激烈地争吵,直到邻居敲门询问才适可而止。 关于白酒长寿、抗癌的言论,小九已经不止一次在网上看到了,这到底是真是假?今天我就给大家好好讲清楚。 一、白酒真的是预防癌症的神器吗? 对于白酒抗癌的说法,最早是因为一篇名为《白酒有抗病毒抗癌作用!终于可以正大光明的喝两口了……》的文章在网络上疯传。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阐明这个观点: 1. 2017年11月2日,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教授公布在白酒中检测出了具有抗癌活性,抗病毒活性,和抑菌活性的非挥发性脂肽化合物地衣素。 2. 2016年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因发现了“细胞自噬”机制荣获诺贝尔医学奖。他正是在酿酒的酵母中发现了细胞自噬的关键基因,这一机制能够清除掉生理生化反应产生的代谢残渣,关联多种包括癌症的疾病。 3. 徐岩教授在经过数据分析后得出,白酒中的生物活性成分要比葡萄酒多,且含有不少健康类物质。 发布会结束后,“白酒中的活性物质有抗癌性”更是被以讹传讹成“喝白酒有益健康”。但是,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对的。 脂肽类物质地衣素等这些活性物质发挥作用是需要一定剂量的。上海同仁医院营养科主任张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白酒中该物质的含量实在太少,如果想要靠喝白酒起作用,起码得喝下海量的白酒才行。况且,这类物质的具体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所以,发现“活性物质”就认为白酒有“抗癌功效”根本就是偷换概念罢了。 二、为什么有人常年喝酒却也能活到100岁? 有不少人会纳闷,既然酒有危害,为什么身边有那么多人喝到80岁也活得好好的?首先,这个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一个人能长寿的因素有很多,像饮食习惯、生活习惯、遗传基因、生活环境等等,其中,基因对长寿的影响最大。 早在1988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就已经宣布酒精是致癌物。世界心脏联盟直言,饮酒与大约230种疾病有关,其中有40种疾病仅与饮酒有关,即使是少量饮酒,也一样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曾刊登了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一项研究,明确指出,仅在2020年全球范围内约有74万新癌症病例是由于饮酒所致,其中我国占比达到了28万。 还有数据显示,每18个癌症患者中就有1个与酒精有关,所谓的“喝酒长寿”也不过是幸存者偏差,自我安慰罢了。 三、如何降低喝酒的危害? 酒精在进入人体后,会有80%进入肠道,其余的20%进入胃部。所以,喝酒后最先受损伤的是肠胃,等到肠胃吸收后,就会融入血液。 随着血液中酒精浓度升高,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兴奋、晕眩、失去知觉,严重时甚至会危及到生命。之后,酒精会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各个器官和组织,对全身造成损伤,最后,约90%的酒精都通过肝脏进行代谢,长期饮酒,肝脏的负担只会越来越重,继而诱发肝病。 所以,酒精对人体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很多人会觉得,酒后服用“解酒药”就能消除伤害,其实这种方法根本就是无效的。美国《成瘾》杂志刊登一则研究发现,市场上所谓的解酒药,对减少酒精伤害并无明确疗效,预防宿醉最可靠的方法只有禁酒。 那么万一在生活中,不可避免要饮酒的情况,我们能有什么方法将伤害降低吗? 1.不要混着喝 各种酒的酒精含量都不同,混着喝更容易使人产生头痛以及易醉等不适感。此外,也不要与汽水混喝,这加速人体对酒精的吸收。 2.不要空腹喝 在饮酒前要摄入一些主食或者是牛奶等食物,这些食物可帮助延缓身体对于酒精的吸收速度,对于胃部的伤害也会降低。 3.酒后不能喝茶、咖啡 有不少人会通过喝茶或咖啡来解酒,这是非常伤身体的。咖啡和茶都有利尿的作用,饮用后会加剧体内缺水的症状,容易损伤肾脏。 4.醉酒避免平躺 酒后很容易因为误吸发生意外,醉酒者在平躺的状态下,呕吐物容易误吸入气道,很可能引起吸入性肺炎或者窒息的危险,所以酒后一定要采用侧卧体位而不能直接仰卧。 总的来说,小九要提醒大家,“白酒能延年益寿,能抗癌”这个说法就是不对的,饮酒有害健康也是毋庸置疑的,所以酒精能不碰就不碰,如果一定要喝,也一定要注意适量。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CEAPVKS05148PF4.html 返回目录>> 酒精冰淇淋,到底是酒还是冰淇淋? 2023-08-22 法治日报 “酒精冰淇淋算不算酒?孩子能不能吃?”近日,北京市民赵女士来电咨询。赵女士称,她孩子上初中二年级,正是对新鲜事物好奇的年纪,今年夏天,孩子买了不少酒精冰淇淋吃,各种牌子、各种口味的都有,有的是从家附近的小卖部买的,有的是从网上买的。 “我担心酒精冰淇淋对孩子身体健康有影响,但孩子说只是有一点酒的味道,吃起来还是冰淇淋不是酒,很多同学都在吃,没问题的。我也不知道该不该阻止他吃了。”赵女士困惑道。 酒精冰淇淋究竟属不属于酒?未成年人买得多吗?可以食用吗?商家能否随意将酒精冰淇淋卖给未成年人?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年轻人的第一口茅台”“网红上线,酒精棒冰”“微醺,甜如蜜”……今年夏天,酒精冰淇淋成为社交新宠,一张张外包装上印着各类品牌酒的冰淇淋照片在朋友圈风靡,不少年轻人对此趋之若鹜,其中包括一些未成年人。 “孩子到底能不能吃酒精冰淇淋?”这成为很多家长的疑惑。《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随机采访北京、天津、湖南、山东等地数十位家长发现,他们均表示能接受酒精冰淇淋盛行,这是市场行为;但大多数人认为不应该让孩子轻易买到酒精冰淇淋吃,担心影响孩子身心健康。还有家长吐槽:孩子小学附近的小卖部就有酒精冰淇淋卖。 多位受访专家指出,根据2022年6月1日实施的国家标准《饮料酒术语和分类》,酒精度在0.5%vol以上的酒精饮料即属于饮料酒。作为冷冻饮品的冰淇淋,如果其酒精度超过0.5%vol,则属于酒类饮品或食品,应当按照酒类法律法规制作和售卖,未成年人不能食用,商家也应适用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的禁止性规定。从保护未成年人角度出发,应进一步依法规范酒精冰淇淋的售卖行为。 酒精冰淇淋正热销 不少未成年人购买 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市面上已有不少品牌的酒精冰淇淋,如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绍兴黄酒,以及日本清酒獭祭等,老牌冰淇淋厂家如马迭尔也推出了朗姆酒味冰棍,还有不少线下冰淇淋店自制网红酒精冰淇淋,虽然价格不菲,但颇受年轻人欢迎。 在线上购物平台、外卖平台,茅台冰淇淋、獭祭冰淇淋、马迭尔朗姆酒味冰棍等销量都非常可观,有的产品售后评价就达5万多条。“浓郁的奶味中带着酒味”“满满的酒香味,吃了有点上头”“和酒的口味非常相似,口感细腻”……类似好评数不胜数。 线下,各类酒精冰淇淋更是卖得火爆。记者随机走访了北京、山东济南、枣庄等地的十多家小卖部发现,多数小卖部里都有酒精冰淇淋出售,销量不小。有不少小卖部还位于中小学校附近。一家小卖部在某重点实验小学斜对面,店家称,酒精冰淇淋在学生群体中卖得非常好。 家住山东枣庄的小帅开学后上小学四年级,今年暑假他用自己零用钱买了多次酒精冰淇淋吃。在他看来,吃酒精冰淇淋是一件很酷的事,同学间还会交流吃不同种类酒精冰淇淋的感受,“感觉自己是个大人了”。 8月16日中午,记者来到北京朝阳一家网红意大利冰淇淋店,看到多名中学生模样的孩子正拿着冰淇淋在店门口拍照打卡。此时,店家推出的朗姆酒冰淇淋已经售罄,“卖得太好了,原料没了,明天再来吧”,服务员告诉记者,朗姆酒冰淇淋的配置是4千克冰淇淋含165克朗姆酒,“给孩子吃没问题,不会醉”。 在北京西城一家网红冰淇淋店内,一款鸡尾酒冰淇淋正在热销——粉红色的液体在透明的杯中摇曳,液体上方是粉色和白色混合的心形冰淇淋,主打一个“甜到你心里”。记者观察到,购买者有带孩子的家长,也有不少初高中生。记者询问“自己上高一的弟弟想尝试下,可否把酒精度数降低些”?店家一口答应:“可以根据您的需要调整酒精度数,度数高点低点都可以。” 对于未成年人食用酒精冰淇淋,家长们态度不一。受访者中,少数家长觉得孩子吃点没问题,来自山东枣庄的丁女士经常购买酒精冰淇淋,既自己吃也给12岁的孩子吃,“味道蛮好的,是时下一种潮流,里面也没含多少酒精,不会对孩子产生什么不良影响的”。 而多数家长持质疑或反对态度。山东济南的张女士是一位10岁孩子的家长,她坚决反对孩子吃酒精冰淇淋:“我吃过一款酒精冰淇淋,酒味很重,感觉和少量喝酒没什么区别,小孩子哪能喝酒呢?!”来自北京朝阳的初中生家长王女士说:“不会让孩子尝试酒精冰淇淋,感觉不安全,对孩子身体有影响,也担心孩子会因此对酒精上瘾。” 酒精含量标注不明 大多没有风险提示 那么,酒精冰淇淋中到底含有多少酒?它属于冰淇淋还是酒呢? 记者查看了近十款畅销酒精冰淇淋的外包装和线上销售的宣传页面,并咨询了其客服,发现只有茅台冰淇淋等少数标注了酒精含量,如茅台冰淇淋明确标注“添加2%的53%vol贵州茅台酒”;而大多数酒精冰淇淋并没有标注酒精含量,客服称为“微量”“少量”。 “少量具体是多少?”面对记者的进一步追问,某品牌酒精冰淇淋客服回复说“没有准确数据”,并称“棒冰款酒精含量低些,如果是学生,建议少吃;杯装款酒味重,不建议学生食用”。 多位受访专家提出,含有酒精的冰淇淋应当标注酒精含量。酒精冰淇淋应视为食品安全许可目录中的其他酒类,参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蒸馏酒及其配制酒》《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酒酿》对标签的规定,标注酒精含量。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所购买商品真实情况的权利,酒精度数作为酒类饮品的核心要素,应当被消费者知悉。商家不标明酒精度数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步峰说。 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飞律师告诉记者,我国《饮料酒术语和分类》把饮料酒定义为酒精度在0.5%vol以上的酒精饮料,故只要是酒精度在0.5%vol以上都属于酒,应当按照酒类商品进行管理和售卖,禁止向未成年人售卖。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幼儿园周边不得设置烟、酒、彩票销售网点。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彩票或者兑付彩票奖金。烟、酒和彩票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不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或者彩票的标志;对难以判明是不是未成年人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 对于不少家长关注的未成年人能否少量食用酒精冰淇淋的问题,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宗兆婧给出了否定答案。 “未成年人的大脑皮层对酒精所致的损害,比成年人更敏感。对未成年人而言,最安全的方式是滴酒不沾。摄入含酒精的食品和饮料,同样是对酒精的摄入,所以不建议未成年人食用。”宗兆婧说,人们应该对生活中“隐藏的酒精”引起重视,食用前看清产品配料表,注意有无酒精标识,避免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调查发现,仅有茅台冰淇淋等少数此类商品在产品说明或宣传页面提示了风险,如茅台冰淇淋产品说明提示:茅台冰淇淋有一定酒精含量,未成年人、孕妇、酒精过敏者等请勿食用,驾车人士请慎食用。而大多数酒精冰淇淋未提示相关风险。 此外,记者在线上线下购买酒精冰淇淋时,店家也没有进行“商品包含酒精”“未成年人请勿食用”等相关提示。有一款酒精冰淇淋包装上印有“每支仅含0.5%的白酒,未成年人、孕妇、酒精过敏者请勿食用”的提示,但当记者以“家里有小学生,能买了尝下吗”询问商家,对方回复称“小学生可以少量食用”。 强化监管规范销售 履行家庭教育责任 多位家长提出,避免未成年人接触酒精冰淇淋,还得从规范酒精冰淇淋售卖入手。“现在孩子都有零花钱,冰淇淋又是他们的最爱,且酒精冰淇淋外包装和广告都很吸引人,很难阻止孩子买来吃”“一些学校附近的小卖部都在卖酒精冰淇淋,家长哪能盯得住”,受访家长如是说。 对于中小学附近小卖部售卖酒精冰淇淋的现象,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小卖部此举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具有实质性损害。酒精度超过0.5%vol的饮品即属于饮料酒范畴,应适用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的禁止性规定。 在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青少年法治素养家校协同培养基地负责人张力看来,即使是酒精度低于0.5%vol的酒精冰淇淋,根据“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也应当禁止孩子接触、食用。 “这里的0.5%vol只是国家确定的宏观管制标准,它无法准确适用于酒精对个体未成年人的健康风险判断,一次性大量食用或长期食用酒精度低于0.5%vol的冰淇淋,也可能对未成年人健康形成累积损害。”张力说,不管酒精冰淇淋的酒精度是否高于0.5%vol,对未成年人而言,都应当提高警惕。 “相比纯酒类产品,酒精冰淇淋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更强,风险也更具隐蔽性,建议完善相关法律规定,线下线上出售酒精冰淇淋时,都得明确禁止未成年人购买。”李飞提出,应加强对酒精冰淇淋销售过程的监管,强化销售商的责任,要求销售商在显著位置设置“该产品含有酒精,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的标志或在销售时明确告知此信息,线上下单时,平台强制跳出风险提示。 张步峰认为,商家在售卖酒精冰淇淋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按照国家对于含乙醇类饮品的标签标准,在包装界面标明酒精浓度、“过量饮酒有害健康”的警示语、“产品含有酒精,未成年人、孕妇以及酒精过敏者勿食用”的提示。在商铺的显著位置贴上“禁止向未成年人售酒”的标识。 “商家想要售卖自制酒精冰淇淋,首先要取得酿酒的相关资质和许可,在具备资质的前提下,履行售卖酒精冰淇淋的相关义务。”张步峰说。 记者注意到,市面上还有一些酒味冰淇淋,商家称加入食品添加剂而具有酒味,但不含酒精。对此,张力认为,同样应该严格监管,一方面,添加剂的使用即使符合国家标准也会给未成年人生长发育带来健康风险,另一方面,酒味可能引发未成年人对酒精的好奇与向往,对未成年人造成不良诱导。 他还提出,生产者应避免在大众传媒、公共场所等对“仿酒包装”的酒精冰淇淋作宣传;应禁止学校、幼儿园周边区域的商家销售此类酒精冰淇淋;其他地方销售此类产品,应将其置于烟酒销售专区,不与普通冰淇淋混同售卖,防止未成年人接触此类冰淇淋。 受访专家认为,家长应当教育、引导未成年人不食用酒精冰淇淋,这属于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的家长对未成年人教育保护的监护职责范畴。 “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对酒精冰淇淋的酒精属性提高警惕,切不可让酒精冰淇淋打了冰淇淋的‘擦边球’,要教育未成年人认识酒精的危害,对大脑神经、肝肾功能等身体健康的损害,告诫未成年人‘酒后易生是非’的事实规律,使未成年人主动远离酒精及其衍生产品。”张力说。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EE20SOsu3n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 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