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08-22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防止猴痘疫情传入我国!海关总署发布最新公告 2023-08-22 网络 8月21日,海关总署发布关于防止猴痘疫情传入我国的公告,具体内容如下: 自2022年5月以来,猴痘疫情持续在全球多个区域广泛流行,截至目前,已有113个国家(地区)报告了89000多例猴痘确诊病例,包含152例死亡病例。近期,欧洲、美洲和西太平洋区域猴痘疫情呈上升趋势。为防止猴痘疫情传入我国,保护出入境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规定,现发布公告如下: 一、来自猴痘疫情发生国家(地区)的人员,如接触过猴痘病例或出现发热、寒战、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肌痛、淋巴结肿大、面部和身体大范围皮疹等症状,入境时应主动向海关申报,海关卫生检疫人员将按规定程序采取医学措施并开展采样检测。 二、来自猴痘疫情发生国家(地区)且有被污染或有被污染可能的航空器、船舶、集装箱、货物,应按规定程序接受卫生处理。 本公告自发布之日起生效,有效期6个月。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CO1KF5C0514EGPO.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再那吾东·玉山副主任指导中心采购管理与资产管理工作 2023-08-2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8月11日,为深入了解中心采购管理与资产管理相关工作进展情况,中心副主任再那吾东·玉山参加了中心资产管理处(以下简称资产处)处内工作会,资产处全体职工参会。 会议首先,处内人员对2023年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及经济活动管理专项行动工作及相关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汇报。再那吾东·玉山副主任对近年来资产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就下一步工作作出部署、提出要求。他表示,资产处作为中心的A级权利部门,一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政治定力、强化理论武装;二要严守工作纪律、强化责任担当、树立宗旨意识;三要掌握政策法规、依法履职尽责、精进专业技能。 他强调,下一步要重点加强业务培训、补齐短板漏洞,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建立沟通机制,进一步提高中心整体工作水平。加强中心总部处室与直属单位协同联动,形成合力提质增效,做好采购管理与资产管理等工作政策解读及制度普及,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创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308/t20230821_268711.html 返回目录>>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召开业务交流会议 2023-08-2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8月16日,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在中心北区召开业务交流会议,全体职工和在读研究生参加,苏雪梅主任主持会议。 中心卫生信息首席专家马家奇以“全国一体化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建设思路”为题,从为何建、建什么、如何建、谁来建四方面,详细解读了国家疾控局印发的《加快建设完善省统筹区域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实施方案》。信息中心相关人员汇报了在广东、浙江、湖北和贵州四省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高质量发展调研情况,传染病监测数据自动交换技术实现路径,以及国家疾控局监测预警司委托项目“传染病智慧监测预警评估指标系统建设与应用”的研究产出。会议内容得到了参会者的高度评价和积极参与,互动频繁,参会者和报告人围绕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次会议以技术交流,拓展视野,提升业务工作能力为目标,安排的专题报告紧扣当前工作需要和研究热点,既有国家顶层的方案设计,又有具体技术实现路径和评估方法,同时充分反映了当前省、市疾控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需求,必将进一步促进调研成果的转化运用和信息化、数字化与疾控工作的深度融合。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308/t20230821_268708.html 返回目录>> 中国疾控中心举办2023年全国疫苗可预防细菌性疾病监测培训班 2023-08-2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7月,中国疾控中心在广西南宁举办全国疫苗可预防细菌性疾病监测培训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所)负责细菌性疾病监测的业务人员共80余人参加了本次培训,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传染病所及部分省级疾控中心的相关专家参与授课。 培训班介绍了近年来全球和我国疫苗可预防细菌性疾病免疫策略与防控进展、流脑病例监测及调查处置、百日咳哨点监测模式、肺炎球菌疫苗及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应用现状以及外伤后破伤风处置免疫制剂使用的解读等内容。传染病所专家针对呼吸道标本采集,流脑、百日咳、肺炎相关病原体实验室诊断技术等进行了介绍。广西、浙江、山东、安徽、河南5个省份的专家分享了流脑及百日咳监测、流脑暴发疫情调查处置等工作进展和经验。 免疫规划中心尹遵栋主任线上参加培训班,强调要继续加强疫苗可预防细菌性疾病的监测工作,提高监测敏感性,开展相关疾病负担研究;进一步优化流脑、百日咳等疫苗免疫策略。广西疾控中心黄兆勇副主任出席并致辞。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308/t20230821_268704.html 返回目录>>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召开中国居民肌肉骨骼疾病调查方案研讨会 2023-08-2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7月17日,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在京召开2023年中国居民肌肉骨骼疾病调查方案专家研讨会,邀请肌肉骨骼疾病、影像学和放射医学、老年医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等领域专家参会,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吴静主任出席会议。 吴静主任指出,调查作为重要的国家任务,拟产出我国肌肉骨骼疾病基础数据,对下一步相关疾病预防控制及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老年健康室尹香君副主任介绍了整体调查技术方案。与会专家就调查内容和技术方案经过全面梳理和讨论,就方案达成共识,一致认为方案内容全面,科学合理,专家建议考虑到现场的可行性,可以对调查指标进一步简化。会后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根据专家意见和建议,对技术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本次会议的召开,为科学准确收集调查信息和顺利开展2023年中国居民肌肉骨骼疾病调查提供了技术保障。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308/t20230821_268710.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顺利完成新一轮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续展取证工作 2023-08-21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7月24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向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TJCDC)颁发了新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编号230000102385,有效期截止至2029年7月23日),批准从业的检验检测技术能力范围涉及13类产品共1332项参数(包括食品、保健食品、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餐具洗涤剂、包装饮用水、水与涉水产品、化妆品、消毒产品、农药与化学品、洁净室(区)/室内空气/学校卫生/公共用品用具、放射诊断治疗设备、放射性、电离强度检测),检验检测报告授权签字人16名,这是TJCDC继2003年5月首次获取国家级实验室资质认定之后连续第四次获得国家级检验检测资质续展,标志着TJCDC在实验室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资源保障和检验检测能力等方面持续满足国家有关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政策的要求,对TJCDC在迈进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征途上打造一流的公共卫生技术服务品牌实验室,推进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之前,TJCDC还顺利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组织的实验室认可(扩项+变更+换证复评审)现场评审,于2023年7月7日获取了“实验室认可证书”(注册号CNAS L1220,有效期截止为2029年7月6日,认可的检测能力范围涉及19类检测对象共1609项参数(包括食品、保健食品、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餐具洗涤剂、包装饮用水、生活饮用水与涉水产品、化妆品、消毒产品、农药与化学品、公共场所/洁净室(区)/室内空气/学校卫生、生物样本、人体寄生虫、工作场所物理因素、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从业人员体检样本、辐射剂量、放射诊断治疗设备、放射性、辐射防护检测),检测报告授权签字人19名,意味着TJCDC的管理体系和技术能力持续符合国际标准ISO/IEC17025的要求,出具的检测结果能够赢得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信任,保持与国际互认。 摘引网址:https://www.cdctj.com.cn/system/2023/08/21/030117657.shtml 返回目录>> 强内涵 促提升——国家卫生健康委调研专家组对我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进行复审评估 2023-08-22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8月10-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组对浙江省3个第一批、6个第四批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进行复审现场调研,此次调研专家组由湖北省卫生健康委疾控处崔睿四级调研员带队,中国疾控中心慢病处朱晓磊主任、宁夏疾控中心慢病所张银蛾、李梅主任组成,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姚强副主任、疾控处罗华标处长、陈瑶副处长、谭永忠四级调研员,省疾控中心俞敏副主任、慢病所钟节鸣所长及有关地市领导陪同调研。 调研专家组一行4人通过工作座谈、现场访谈、实地走访和档案资料查阅对9个县(市、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成效进行了全面评估,专家组深切感受到浙江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的浓厚氛围,肯定了各地在示范区建设中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对慢性病防控工作机制、健康支持性环境、信息化等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认可,各地政府发挥了主体作用,各部门履职尽责、通力协作,出台了系列健康相关政策,积极推进健康地图赋能、“健康大脑+”、“小病慢病不出村”、“e护康”居家养老平台、“互联网+”综合公共服务等数字化应用,创新建设家门口的健康服务圈、智慧健康站、百姓健身房、云课堂社区教育、健康体验馆、居家医养护等诸多老百姓身边的健康支持性环境,大大提升了居民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参与度和慢性病健康管理的便利性,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建设高水平“健康浙江”的重要举措。我省高度重视慢性病防控工作,国家级示范区覆盖全省33.0%的县(市、区),借此次复审调研契机,我省也将进一步深化示范区建设内涵,提升示范区建设品质,探索动态管理机制,有序推进高质量示范区建设,为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综合防控管理服务,积极培育可复制、可推广特色亮点,为慢性病防控贡献更多的浙江经验。 摘引网址:https://www.cdc.zj.cn/ywpd/mxfcrjb/ywdt/202308/t20230822_16646.s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研究揭示蜜蜂免疫系统可精准识别近缘异源菌株 2023-08-22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马爱平)8月20日,记者从中国农业大学获悉,该校植物保护学院周欣教授团队首次揭示了蜜蜂的免疫系统可以在更精细的层面识别近缘的异源菌株,并仅针对异源菌株调用免疫反应,以维持蜂宿主与原生肠道共生菌之间的紧密共生关系。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大部分动物都有肠道共生菌,且肠道共生菌普遍存在宿主特异性。解析这种紧密共生关系的形成机制,是理解动物共生肠道微生态系统建成和维持的关键。真社会性蜂类(包括蜜蜂、熊蜂和无刺蜂)的成虫都有相对简单但组成稳定的核心肠道菌群,并通过社会性接触传递给新羽化的工蜂。 已有研究认为,在蜂宿主和肠道菌共同多样化演化的过程中,现生肠道菌的共同祖先已经与宿主的共同祖先形成了共生关系,并随着宿主的分化而形成了具有宿主特异性的菌株。因此,该系统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研究模型,以阐明宿主—肠道菌的互作关系在菌的宿主特异性演化过程中是否发挥了关键作用。 论文通讯作者周欣表示,研究利用来自西方蜜蜂(以下简称西蜂)和熊蜂肠道的核心菌株Gilliamella菌株,首先通过交叉定植实验确定了Gilliamella菌株存在宿主特异性。随后通过转录组分析及免疫基因的表达检测,发现异源的熊蜂Gilliamella菌株能够激发西蜂产生更强烈的免疫反应。使用RNA干扰技术(RNAi)抑制西蜂IMD和Toll免疫通路基因的关键基因Relish和dorsal-1,显著提高了熊蜂Gilliamella菌株在西蜂肠道中的定植量。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熊蜂Gilliamella菌株定植西蜂的过程中,Relish和dorsal-1通过促进Duox基因表达进而增加肠道内活性氧(ROS)水平,从而抑制异源菌株的增殖,而这一过程并无抗菌肽的参与。在昆虫肠道免疫反应中,Duox-ROS途径通常是宿主应对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本研究发现蜜蜂正是利用了这一免疫途径,精准限制了异源菌株在肠道内的增殖。”周欣说。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博士研究生郭丽珍介绍,研究结果从演化的角度,首次阐明了昆虫的先天免疫系统在肠道菌的宿主特异性形成和维持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宿主—共生微生物互作的基本范式提供了全新的证据。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2/c14739-40061169.html 返回目录>> AI透过胸片估测患者年龄 2023-08-22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8月21日电 (记者刘霞)日本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先进的人工智能(AI)模型,能利用患者的胸部X射线影像准确估计其实际年龄。更重要的是,当发现估计年龄与真实年龄出现较大差异时,AI还可揭示患者罹患慢性病的情况。此项发现标志着医学影像学的巨大飞跃,为改进早期疾病检测和干预铺平了道路。研究结果发表于最新一期《柳叶刀·健康长寿》杂志。 在最新研究中,大阪公立大学研究团队首先创建了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AI模型,用于查看健康人的胸透影像来估计其年龄。然后,他们将该模型应用于已知疾病患者的胸透影像,以分析AI估计的年龄与每种疾病之间的关系。鉴于利用单个数据集训练AI容易出现过度拟合现象,研究人员从多个机构收集了数据。 在2008—2021年间,研究团队共从36051名接受体检的健康人中收集了67099张胸透照片。所开发的模型显示,AI估计的年龄与实际年龄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5。通常相关系数达到0.9以上会被认为准确率非常高。 团队还从另外两个机构的病患那里收集了34197张胸部X射线照片。结果显示,AI估计年龄与患者实际年龄之间的差异与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种慢性疾病呈正相关。换句话说,AI估计的年龄与实际年龄差别越大,个体患这些疾病的可能性就越高。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2/c14739-40061159.html 返回目录>> 眼部扫描能提前七年预诊帕金森病 2023-08-22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8月21日电 (记者张佳欣)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和伦敦摩菲眼科医院的一个研究团队借助人工智能确定了一组标志物,可在临床症状出现前7年诊断出帕金森病,这些标志物可通过眼扫描识别。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神经病学学会杂志《神经学》上。 医生们很早就知道,眼睛可作为身体其他部位的“窗口”,显示身体健康状况。高分辨率的视网膜图像现已成为眼科护理中的常用手段,尤其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OCT扫描就能生成视网膜横截面,精确度达千分之一毫米。 这些图像对监测眼睛健康非常有用,但它们还有更大的价值,因为扫描视网膜是查看皮肤表面下的细胞层的唯一非侵入性方式。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使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准确分析大量的OCT和其他眼扫描图像,所需时间大大少于人类。通过使用机器学习,计算机仅从这些图像中就能发现关于整个身体的隐藏信息。 这项研究证实了先前关于神经节细胞—内网状层(GCIPL)明显变薄的报道,并首次发现了较薄的视网膜内核层(INL)。研究进一步发现,这些层的厚度减少与患帕金森病的风险增加有关。 研究人员表示,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GCIPL萎缩的进展是由帕金森病的大脑变化驱动的,还是INL变薄先于GCIPL萎缩。厘清这一机制,将确定视网膜成像是否可支持帕金森病患者的诊疗。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2/c14739-40061161.html 返回目录>> 茶在英国“过时了”?最新研究:咖啡取代茶成该国最受欢迎饮料 2023-08-22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 “爱喝茶”是不少人对英国人的传统印象,但最新研究表明,咖啡已经取代茶成为该国最受欢迎的饮料。 英国《每日邮报》21日援引统计网站Statistica的数据称,经常喝咖啡的人比喝茶的人多4%,在超市购买咖啡的人更是买茶叶的2倍,咖啡成为英国饮料冠军。 为何咖啡比茶更流行?食品和饮料专家艾迪·史密斯分析称,咖啡的消费方式比茶更多样,“你无法在茶上做各种拉花图案”,咖啡有更多的口味和饮用搭配组合,这些都是咖啡扩大消费面的优势。 咖啡品牌巨头雀巢在英国和爱尔兰的负责人安娜·伦德斯通认为,相比以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咖啡之间的关系越发密切,早餐时喝拿铁,外出时来杯冰美式,晚上用浓缩咖啡做鸡尾酒。还有专家提到,相比喝茶,咖啡的提神效果更为出色,这也是咖啡更为流行的原因之一。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EE1Ze0WQSB 返回目录>> 科学家们揭示了早期DKD微环境中参与病理生理变化的HUB基因 2023-08-21 生物谷原创 糖尿病(DM)是影响全球4.25亿人的主要健康负担,预计到2045年,这一数字将上升至6.29亿。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占糖尿病患者的30%-40%,占终末期肾病(ESKD)的30%-40%,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影响。因此,需要对DKD的病理生理机制有更深入的了解,以制定DKD的精确治疗策略。 近日,来自高雄医科大学的研究者们在Cell Death and Diseas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profiles in the pathophysiology within the microenvironment of early diabetic kidney disease”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早期糖尿病肾病微环境中病理生理学的单细胞转录图谱。 糖尿病肾病(DKD)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首要原因,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影响。肾脏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器官,肾脏组织的发病机制涉及到异质肾脏环境中复杂的细胞间相互作用。先进的单细胞RNA测序技术(scRNA-seq)可以揭示DKD早期的复杂结构及其与微环境的相互作用。 研究者用scRNA-seq技术研究了db/m小鼠和db/db小鼠第14周肾脏的早期变化。采用均匀流形逼近和投影方法,以合适的分辨率将细胞分成不同的簇。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方法筛选肾小管特异表达的关键分子。使用受体-配体配对资源获得肾脏内细胞-细胞通讯的信息。采用体外模型、受试者和指数染色联合检测的方法来鉴定HUB基因在DKD中的病理生理作用。 在近端小管(PT)的四个不同亚群中,db/db小鼠增殖的PT和含有AQP4表达的PT(PTAQP4+)的百分比较低导致DKD早期细胞修复活性受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调节功能障碍。研究者发现铁死亡参与了DKD的进展,而铜蓝蛋白在PTAQP4+中铁死亡的诱导中起着中枢调节作用。 此外,db/db小鼠肾脏代谢功能受损的升支粗大和集合管比例较低也是其重要的致病特征。分泌型磷蛋白1(SPP1)介导了肾小管微环境中的致病性串扰,尿SPP1/Cr水平与肾小管损伤之间的相关性证实了这一点。 最后,系膜细胞衍生信号素3C(SEMA3C)通过Nrp1和NRP2进一步促进肾小球内皮细胞内皮细胞间充质转化,尿SEMA3C/Cr水平与肾小球损伤呈正相关。这些数据确定了早期DKD微环境中参与病理生理变化的HUB基因。 HUB基因参与早期DKD发病机制的阐明 综上所述,研究者确定了参与早期DKD病理生理的HUB基因和早期DKD信号传递的串扰。本研究结果不仅为DKD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而且为临床检测或示踪DKD提供了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文献 Yi-Chun Tsai et al.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profiles in the pathophysiology within the microenvironment of early diabetic kidney disease. Cell Death Dis. 2023 Jul 17;14(7):442. doi: 10.1038/s41419-023-05947-1.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748e8784409.html 返回目录>> Theranostics:携带毒素信使核糖核酸的脂质纳米粒是治疗实体瘤的新策略 2023-08-21 生物谷原创 近年来,信使核糖核酸疗法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被开发用于治疗一系列疾病,包括罕见的遗传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炎症、癌症和传染病。像DNA分子一样,通过细胞自身的蛋白质合成机制,信使核糖核酸分子有可能在疾病细胞中表达任何感兴趣的蛋白质。 与DNA不同,mRNA没有插入突变的风险,因为它的功能不需要进入细胞核。然而,由于非特异性核糖核酸酶活性或Toll样受体介导的RNA识别所引发的免疫原性,mRNA不如DNA稳定,并且容易受到细胞外和细胞内降解的影响。 由于这些局限性,直到最近几年,在基因治疗开发中,DNA一直比mRNA更受欢迎。具体地说,病毒载体和裸露或质粒dna主要用于自杀基因治疗目的,使用有毒蛋白质或酶的细胞内表达,将无毒化合物转化为细胞毒性分子,以诱导癌细胞死亡。 近日,来自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者们在Theranostic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Lipid nanoparticles-loaded with toxin mRNA represents a new strategy for the treatment of solid tumors”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携带毒素信使核糖核酸的脂质纳米粒是治疗实体瘤的新策略。 癌症治疗在过去的十年中有了显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策略来利用免疫调节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无论是否使用基因治疗。具体地说,自杀基因疗法和免疫毒素已被研究通过直接的癌细胞细胞毒性来治疗肿瘤。在信使核糖核酸递送方面的最新进展也证明了基于信使核糖核酸的疫苗和免疫调节剂通过利用纳米载体递送信使核糖核酸而用于癌症治疗的潜力。 研究者设计了一种细菌毒素编码的修饰信使核糖核酸,通过脂质纳米粒输送到B16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研究者发现,局部给药的LNPs包裹了一种编码细菌毒素的修饰mRNA,诱导了显著的抗肿瘤效果,并提高了治疗小鼠的总存活率。mmRNA负载的LNPs作为一种新的抗肿瘤、基于毒素的治疗方法。 编码mmRNA的脂质纳米粒编码毒素的示意图和显微表示 总之,使用携带在LNPs中的毒素编码mmRNAs,可以克服目前基于免疫毒素的抗癌治疗的一些上述局限性,并具有将有效载荷更安全地输送到肿瘤细胞的额外优势。这一平台可能代表了一种新的治疗类别,可以解决实体肿瘤治疗未得到满足的临床需求。(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文献 Yasmin Granot-Matok et al. Lipid nanoparticles-loaded with toxin mRNA represents a new strategy for the treatment of solid tumors. Theranostics. 2023 Jun 12;13(11):3497-3508. doi: 10.7150/thno.82228.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643e87843a1.html 返回目录>> IJMS:超级抗原变异或能诱发机体抵御卵巢癌的免疫反应 2023-08-21 生物谷原创 超级抗原是一种能通过激活大量细胞毒性T细胞(一种能消灭肿瘤细胞的白细胞)从而刺激机体产生强烈免疫反应的特殊分子,超级抗原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由一类细菌所产生的葡萄球菌肠毒素C2(SEC2,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C2)。目前研究人员已经构建出了SEC2的突变体ST-4,其能更加有效地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然而,并非所有的肿瘤细胞都会同样地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攻击易感。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上题为“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C2 Mutant-Induced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 Is Controlled by CDC42/MLC2-Mediated Tumor Cell Stiffnes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某些卵巢癌细胞能通过改变自身的硬度来抵御SEC2 和ST-4的效应,同时还能阻止细胞膜中名为穿孔素(perforin)的特殊蛋白的破坏。 超级抗原变异或能诱发机体抵御卵巢癌的免疫反应。 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转录组学分析和原子力显微镜来研究SEC2 和ST-4是如何影响名为SKOV3和ES-2两种卵巢癌细胞的;他们发现,相比ES-2细胞而言,SKOV3细胞对于SEC2 和ST-4更加易感,ES-2细胞能通过调节涉及两种蛋白(CDC42和MLC2)的信号通路来摆脱SEC2/ST-4所诱导的细胞凋亡。因此,ES-2细胞就能避免穿孔素所产生的损伤,穿孔素是由细胞毒性T细胞所释放的一种特殊蛋白,其能通过在癌细胞膜上形成损伤样孔状结构来摧毁癌细胞。 此外,通过操控ES-2细胞的硬度,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癌细胞对于SEC2和ST-4更加易感,这就表明,细胞的硬度是决定超级抗原介导的免疫疗法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研究揭示了科学家们如何利用超级抗原来抵御卵巢癌以及肿瘤细胞是如何产生对超级抗原的耐受性的,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了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靶点来改善超级抗原药物的治疗疗效。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细胞的硬度或是卵巢癌对葡萄球菌肠毒素耐受的关键因素,相关研究有望帮助科学家们开发基于葡萄球菌肠毒素的新型肿瘤免疫疗法。(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Xuanhe Fu,Mingkai Xu,Zhixiong Yu, et al. 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C2 Mutant-Induced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 Is Controlled by CDC42/MLC2-Mediated Tumor Cell Stiff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3). DOI:10.3390/ijms241411796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3aee8768480.html 返回目录>> 研究揭示染色质重塑蛋白DDM1启动异染色质形成的机制 2023-08-21 网络 真核生物异染色质是高度压缩的染色质区域,富集了DNA/组蛋白甲基化等多种转录沉默型表观修饰和特异的组蛋白变体等因子,对维持该区域的基因沉默和基因组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真核生物异染色质是高度压缩的染色质区域,富集了DNA/组蛋白甲基化等多种转录沉默型表观修饰和特异的组蛋白变体等因子,对维持该区域的基因沉默和基因组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染色质重塑蛋白可通过调节核小体上DNA和组蛋白八聚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移动、重排和重组染色质纤维,从而改变染色质的紧密程度和三维结构,影响基因的表达。R-loop是由RNA:DNA杂合链和单链DNA组成的三链核酸结构,在基因组上广泛存在。孙前文实验室前期的全基因组R-loop检测发现大量低峰度的R-loop富集于拟南芥基因组的异染色质区域,但其相应的功能和生物学意义仍然未知。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孙前文实验室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DM1介导的R-loop解除和H2A.Z排斥促进拟南芥异染色质的形成”(DDM1-mediated R-loop resolution and H2A.Z exclusion facilitates heterochromatin formation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论文4,揭示了拟南芥中染色质重塑蛋白DDM1可通过解除R-loop结构并排除组蛋白变体H2A.Z来启动异染色质形成的机制。该研究中,作者收集了众多影响拟南芥异染色质状态的突变体并进行了全基因组R-loop测序,结果发现染色质重塑蛋白DDM1的突变会引起着丝粒周围区域异染色质R-loop水平显著升高(图1)。 DDM1是SWI/SNF家族蛋白的一员,早在1993年就发现其突变后会导致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降低,但背后的机制仍然未知。通过ChIP-seq结果显示DDM1富集在染色体的着丝粒周围区域,而DDM1的突变会引起该区域的异染色质水平下降以及转录水平升高。有趣的是,转录抑制剂FLA可以显著降低ddm1突变体中R-loop在着丝粒附近的富集,同时部分回补DNA甲基化在ddm1中的缺失(图2)。这些结果说明,DDM1可抑制与转录耦联的R-loop异常积累,从而确保着丝粒附近的DNA甲基化等异染色质状态正常建立。 DDM1的N端和C端都有保守的解旋酶结构域(图3A),并且拟南芥ddm1-1突变体在C端解旋酶保守结构域中发生了C615Y的氨基酸残基突变。体外结果显示,RNA:DNA杂合链可以显著激活DDM1蛋白的ATPase活性,并且体外重组的DDM1蛋白可以RNA从RNA:DNA杂合链结构中解离,但是突变体蛋白DDM1C615Y的解旋酶活性显著下降(图3)。结合in vivo数据,表明DDM1可以直接清除在异染色质区域瞬时转录产生的R-loop结构,并促进异染色质形成。 为了深入探索DDM1促进异染色质形成的机制,作者通过结合免疫沉淀-质谱分析寻找DDM1的互作蛋白。结果显示,DDM1可以和多种H2A组蛋白变体互作,其中H2A.W与H2A.Z两种变体在基因组上的分布是互斥的(图4A和B)。ChIP-seq结果显示,DDM1功能缺失的突变体中,着丝粒区域的H2A.W含量下降,而H2A.Z含量上升(图4C),说明野生型中异染色质区域定位的DDM1阻止了H2A.Z在该区域富集。体外互作结果表明,DDM1可以分别与H2A.W-H2B、H2A.Z-H2B二聚体互作(图4D),但是H2A.W-H2B可以抑制DDM1与H2A.Z-H2B复合物的形成(图4E),这也解释了在野生型中DDM1可以帮助H2A.W定位在着丝粒周围区域、同时抑制H2A.Z在该区域的富集这一现象。有趣的是,DDM1与H2A.W-H2B、H2A.Z-H2B均可抑制DDM1的解旋酶活性(图4F),而H2A.W的三突变体h2a.w-3中R-loop水平并没有显著升高(图4C),表明DDM1解除R-loop和调控H2A变体定位的这两种功能相互独立。 由于H2A.Z在染色体上的定位由SWR1复合物介导,作者在ddm1背景下对拟南芥SWR1复合物的关键因子ARP6进行敲除,发现ddm1arp6双突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H2A.Z的积累,同时回补ddm1升高的R-loop和降低的DNA甲基化水平(图5)。这些结果说明,DDM1可以抑制H2A.Z在着丝粒周围区域的积累,同时解除由H2A.Z富集带来的转录耦联R-loop,从而促进异染色质的形成。 最后,作者发现DDM1抑制H2A.Z、解除R-loop的功能与花粉核的形态密切相关。野生型的花粉中,DDM1在精核(SN, sperm nuclei)中富集,而H2A.W也在精核中积累,但H2A.Z和R-loop在营养核(VN, vegetative cell nuclei)中富集(图6A-C)。DDM1功能缺失后,H2A.Z和R-loop信号可以扩散到精核中(图6B和C),但H2A.W在精核中的聚集状态没有发生改变(图6A)。同时,ddm1突变体中异常富集的H2A.Z与R-loop伴随着花粉精核变大、空洞的形成(图6D)。 综上所述,本项研究揭示了拟南芥的一种染色质重塑蛋白DDM1的主要功能是排斥异染色质区域的H2A.Z积累并解除R-loop,从而启动异染色质的形成,阐明DDM1维持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分子新机制和生物学新功能。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d80e8771263.html 返回目录>> 1篇Nature和两篇Nature子刊揭示血液因子PF4让年老动物的大脑返老还童之谜 2023-08-22 生物谷原创 血小板是年轻血液、锻炼和长寿激素klotho 在认知方面带来益处的幕后推手。如今,在三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两个研究团队和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发现,年轻血液输注、长寿激素klotho和锻炼增强认知能力是由相同的血液因子引起的。他们指出这种称为血小板因子4(platelet factor 4, PF4)是这些干预措施的共同信使分子。相关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Nature、Nature Aging 和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论文标题分别为“Platelet factors attenuate inflammation and rescue cognition in ageing”、“Platelet factors are induced by longevity factor klotho and enhance cognition in young and aging mice”和“Platelet-derived exerkine CXCL4/platelet factor 4 rejuvenates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and restores cognitive function in aged mice”。 顾名思义,PF4 是由血小板制造的,而血小板是一种血细胞,当有伤口时会向免疫系统发出警报,并帮助形成血凝块。事实证明,PF4 还是一种认知增强剂。在它的影响下,老年小鼠恢复了中年时的敏捷,而年轻小鼠则变得更加聪明。 作为第一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巴卡尔老龄化研究所副所长Saul Villeda博士说,“年轻的血液、klotho和锻炼能以某种方式告诉改善大脑功能。有了PF4,我们开始了解这种返老还童背后的机制。” Villeda及其团队领导了这项关于年轻血液输注的研究。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老龄化与神经退行性疾病教授Dena Dubal博士及其研究团队领导了关于klotho的研究。昆士兰大学神经科学教授Tara Walker博士及其研究团队领导了关于锻炼的研究。这三个研究团队致力于同时发布他们的研究结果,从三个不同的角度为 PF4 进行论证。 Dubal说,“当我们意识到我们独立地、偶然地发现了同样的东西时,我们的下巴都要掉下来了。三种不同的干预措施都发现了血小板因子,这一事实真正凸显了这种生物学的有效性和可重复性。在大脑健康和认知增强方面研究血小板因子的时机已经到来。” 血小板抑制大脑和身体衰老引起的炎症 Villeda是联体共生(parabiosis)方面的专家,在联体共生中,两只动物通过血液循环联系在一起。当一只年轻、充满活力的动物与一只衰老的动物通过血液循环连接在一起时,衰老的动物会变得更加年轻---它的肌肉更有韧性,大脑的学习能力更强。 2014年,Villeda已发现,由血液中除去红细胞后产生的血浆可以模拟联体共生:将年轻的血浆注射到年老的动物体内,具有恢复功能。当他的团队将年轻血浆与年老血浆进行比较时,他们发现年轻血浆中含有更多的 PF4。 PF4在体内促进成年海马体中的神经发生。图片来自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 doi:10.1038/s41467-023-39873-9。 将 PF4 注入老年动物体内的恢复效果与年轻血浆差不多。它能镇静体内和大脑中衰老的免疫系统。接受过 PF4 治疗的老年动物在多种记忆和学习任务中表现更佳。 Villeda说,“PF4实际上使免疫系统看起来更年轻,它减少了所有活跃的促衰老免疫因子,使大脑炎症更少,可塑性更强,最终认知能力更强。我们正在研究22个月大的小鼠(相当于70多岁的人类),而PF4能让它们恢复到接近中年时(相当于30多岁、40多岁的人类)的功能。” 血小板将klotho增强认知能力的信号传递到大脑中 十年前,Dubal就已发现,klotho能增强年轻和年老动物的认知能力,还能使大脑更加抵抗与年龄相关的退化。但她知道,这种作用必须是间接的,因为注入体内的klotho分子从未到达大脑。Dubal团队发现一种联系是血小板在注射 klotho 后释放的 PF4。 PF4对负责产生记忆的大脑区域---海马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在分子水平上促进了新神经连接的形成。 Dubal说,PF4还能在行为测试中促进老年和年轻动物的大脑发育,这表明“即使是年轻的大脑也有改善认知功能的空间”。 Dubal近期的其他研究结果也增强了利用Klotho进行治疗的前景。Klotho的益处取决于血小板的激活,从而导致PF4和其他分子的释放,这些分子在衰老过程中可能它们各自的益处。 Dubal说,“理想的情况是,我们能有多种治疗认知功能障碍这一最大生物医学问题的药物,而且副作用最小,疗效最好。” 锻炼也能通过血小板改善大脑健康 锻炼可以保持头脑敏捷几十年。Walker和她的实验室发现,锻炼后血小板会向血液中释放 PF4。当她对 PF4 本身进行测试时,正如Dubal和Villeda所做的那样,PF4 改善了老年动物的认知能力。 Walker说,“对于许多有健康问题、行动不便或年事已高的人来说,锻炼是不可能的,因此药物干预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我们如今可以通过靶向血小板,促进神经发生,提高认知能力,抵御与年龄相关的认知衰退。”(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1. Adam B. Schroer et al. Platelet factors attenuate inflammation and rescue cognition in ageing. Nature, 2023, doi:10.1038/s41586-023-06436-3. 2. Park, C. et al. Platelet factors are induced by longevity factor klotho and enhance cognition in young and aging mice. Nature Aging, 2023, doi:10.1038/s43587-023-00468-0. 3. Odette Leiter et al. Platelet-derived exerkine CXCL4/platelet factor 4 rejuvenates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and restores cognitive function in aged mi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 doi:10.1038/s41467-023-39873-9. 4. A Secret in the Blood: How PF4 Restores Youth to Old Brains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ab2e8726364.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以细致功夫促进出行适老化(民生观) 2023-08-22 人民网-人民日报 以地面公交为抓手,不断优化便利老年人出行的公共服务 “以前台阶多,最怕上下车。现在一抬脚,就能轻松上车。”在河北石家庄一趟适老示范线路公交车上,提到低地板低入口的纯电动车辆,乘坐的老人立马打开话匣子,言语间透着获得感。 在交通运输日益发达的今天,尽管地铁出行速度快、打车出门高效率,但每日穿梭在城市路网的地面公交,依然是老年人主要的出行工具。相关调查报告显示,75%的老年人日常出行距离在5公里以内,21%的老年人日常出门活动范围不超过1公里。相对简单的出行需求,让便捷实惠的地面公交成为老年人的“心头好”,故而公交也成为适老化改造的重点之一。 近年来,各地以地面公交为抓手,通过推行适老示范线路,不断优化便利老年人出行的公共服务。不仅在河北,自2021年以来,越来越多城市以“绣花”功夫,对城市公交进行适老化改造。 “绣花”功夫在于“尽精微”。从具体难题入手,在细节处发力,才能改得其所。在硬件上,要盯住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加以改造和调整。比如,沿途公交站牌改用“大字版”,配合发车语音提示等。在软件上,要改进服务,要求乘务人员“多看一眼、多等一会儿、多搭把手”。从细微处着眼,一车一站中透出的巧思,正是为提升老年人出行获得感作出的尝试与努力。 “绣花”功夫也在于“致广大”。别看适老化改造多是“微建设”,却是一项需要着眼整体的系统性工程。大型、超大型城市往往路网复杂,循序渐进提升公交适老化改造水平,绝非轻而易举,需要有关方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作出统筹协调、科学谋划。通过综合分析公交线路及客流数据,优先选取能够串联起菜市场、公园、医院等老年人高频活动场所的线路进行有序改造,更好满足老年人出行需求,让适老化工作更可持续。 出行适老化改造既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之举,也是让更多老年人共享交通运输改革发展成果的应有之义。各方在资金、用地、设施和服务上接续发力,不断提升适老化出行服务的广度、精度与温度,必定能增进更多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2/c14739-40061263.html 返回目录>> 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7.78% 2023-08-22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8月21日电 (记者白剑峰)记者今天从国家卫生健康委获悉:2022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7.78%,比2021年提高2.38个百分点,继续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监测结果显示,2022年全国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31.94%,农村居民为23.78%,较2021年分别增长1.24和1.76个百分点。东、中、西部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31.88%、26.70%和22.56%,较2021年分别增长1.48、2.87和3.1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为41.26%,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为30.63%,基本技能素养水平为26.00%,较2021年分别提升3.60、2.58、1.72个百分点。6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安全与急救素养58.51%、科学健康观素养53.55%、健康信息素养39.81%、慢性病防治素养28.85%、传染病防治素养28.16%和基本医疗素养27.68%。各类健康问题素养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健康信息素养水平增幅最大,较2021年提升了3.88个百分点。 本次监测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6个县(区)1008个乡镇(街道),对象为15—69岁常住人口,共得到有效调查问卷71842份。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2/c14739-40061265.html 返回目录>> 2022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 2023-08-22 光明日报 本报北京8月21日电(记者金振娅)国家卫健委官网近日发布《2022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情况》指出,2022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7.78%,比2021年提高2.38个百分点,继续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据介绍,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一项综合性评价指标,目前已被纳入国家多项考核,成为衡量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监测结果显示,2022年全国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31.94%,农村居民为23.78%,较2021年分别增长1.24和1.76个百分点。东、中、西部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31.88%、26.70%和22.56%,较2021年分别增长1.48、2.87和3.1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为41.26%,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为30.63%,基本技能素养水平为26.00%,较2021年分别提升3.60、2.58、1.72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六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安全与急救素养58.51%、科学健康观素养53.55%、健康信息素养39.81%、慢性病防治素养28.85%、传染病防治素养28.16%和基本医疗素养27.68%。各类健康问题素养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健康信息素养水平增幅最大,较2021年提升了3.88个百分点。 据悉,本次监测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6个县(区)1008个乡镇(街道),对象为15至69岁常住人口,共得到有效调查问卷71842份。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2/c14739-40061184.html 返回目录>> 北京:医保转移接续线上线下均可办理 2033-08-21 新华健康 前不久,国家医保局宣布简化医保转移接续手续,办理期限也压缩为15个工作日,手续简化后的医保转移接续如何办理?市医保局日前发布提示,目前有线上线下两种办理方式。 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因跨统筹地区就业,需要办理医保转移接续,包括个人医保信息记录的传递、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资金的转移和医保待遇衔接的处理。市医保局提醒,如果选择线上办理,需要登录“北京医保公共服务网上服务大厅”点击“进入个人网厅”,在个人网厅左侧一栏点击“我要办”后,选择“职工医疗保险关系异地转入申请”或“职工医疗保险关系异地转出申请”,按模块提示填写相关信息并提交。 线上办理流程需要新参保地及原参保地两地信息系统均与国家医保信息系统联网。如果线上办理不成功,或需要线下办理,可联系或前往本市参保区社保(医保)经办机构现场咨询、办理。 需要注意的是,转移接续申请实行统一的校验规则前置,在申请时转入地和转出地校验是否符合转移接续条件,若不符合条件则不予受理。 根据国家医保局前不久发布的通知要求,取消此前医保转移接续中要出具的《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凭证》和《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联系函》,医保转移接续时间也由原来45个工作日压缩为15个工作日。办理完成后,转入本市的参保人员在原就业(参保)地的职工医保缴费年限,视同本市医保缴费年限,个人账户储存额并入本市个人账户,统一管理,参保人员可以按规定使用。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30821/be6c8487a25f4 返回目录>> 宁夏残疾人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2023-08-22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银川电 (记者刘峰)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宁夏残疾人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获悉,2018年以来,宁夏先后出台《宁夏残疾人保障和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推进新时代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残疾人事业经费17.6亿元,连续4年年增幅超过10%,全区残疾人事业得到健康全面发展,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5年中,宁夏残联坚持兜牢底线、弱有所扶,残疾人生活得到全方位改善。55495名贫困残疾人如期脱贫,历史性解决了宁夏残疾人绝对贫困问题。8.9万困难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5180名城乡特困残疾人纳入集中供养。残疾人“两项补贴”实现动态调整并提标扩面,年均惠及残疾人20万人次左右,补贴标准达到全国中上水平。实施就业创业项目,培训残疾人3.8万人次,新增残疾人就业2.2万人,残疾人就业占比提高到6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不断提高,1436名残疾学生考入普通高等院校。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2/c14739-40061239.html 返回目录>> 广西提高职工生育医疗费用保障水平 2023-08-21 新华健康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统一规范广西职工生育保险政策,进一步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办法》延长了生育津贴支付期限,对参保女职工在享受产假或计划生育手术休假期间享受生育津贴进行了明确:生育一孩、二孩的,生育津贴支付期限在国家法定产假98天的基础上延长30天达到128天;生育三孩的,再延长30天达到158天。 《办法》删除了“违反国家和自治区计划生育规定生育或者实施生育手术的医疗费用”“治疗各种不育(孕)症、性功能障碍等的医疗费用”等条款,在遵守国家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大前提下,取消了部分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限制性条件,提高政策包容性,推动发挥生育保险对支持适度生育的基础性、长期性制度保障功能。 《办法》对生育医疗费用实施分类保障进行了规定:第一,提高了生育医疗费用的限额支付标准。如单胎顺产和难产在原北部湾经济区生育保险医疗费用支付标准上分别提高了1500元,达到了4500元和5500元。第二,新增了门诊产前检查纳入生育保险保障范围。即女职工怀孕后在门诊产检发生的符合生育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周期内统筹基金按70%比例报销,不设起付线,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为1500元。第三,诊治产科等并发症的医疗费用,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可以按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规定支付。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30821/f984d7f5655249f091f 返回目录>> 身体疲乏没精神 “秋乏”来袭如何应对? 2023-08-22 人民网 出伏后,天气由热转凉,很多人容易出现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秋乏”。如何缓解“秋乏”?不妨试试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刘纳文给出的这些建议。 刘纳文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介绍,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夏季天气炎热,人体大量出汗,即使没有大病,身体也会有几分虚弱。由夏转秋后,机体在夏季时损耗的阴津未恢复。阴津阳气皆不足,故而人们常感疲乏、倦怠、四肢无力,这便是“秋乏”的来由。 “‘秋乏’是一种自然现象。适当调整生活方式,顺四时养生,‘秋乏’可自然缓解。”刘纳文建议,规律起居,保证睡眠。适当午睡可帮助恢复精力,消除困倦。午睡时间可选择饭后半小时左右,休息20至30分钟为宜。 “除了保证睡眠,多到户外走走,适度有氧运动也可消除‘秋乏’。”刘纳文表示,跑步、打拳、跳绳、登山等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神经、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健康,起到解“秋乏”的效果。老年人可做操、快走,缓中加力,锻炼骨骼肌的同时还能改善心肺功能。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太早晨练,因为出伏后的初秋时节,温差逐渐加大。有些人四五点钟就外出晨练,此时人容易受寒冷的刺激,让早晨本已较高的血压上升更快,从而增加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 刘纳文还建议,适当进补,增加营养。秋季进补宜选用滋阴之品,如百合、芝麻、秋梨、银耳、莲藕、杏仁等食物。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等。宜多吃碱性食物,如苹果、海带、新鲜蔬菜、香菇、豆类等,中和体内的酸性物质,消除疲惫。勿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生内热而伤阴。 刘纳文提示,秋季日照时间变短,人体分泌褪黑素增多,抑制了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使人感到情绪低落。因此,秋季应多晒太阳,主动疏导不良情绪。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2/c14739-40061242.html 返回目录>> 美政府将敦促民众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 以应对新一轮感染 2023-08-2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8月21日电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白宫官员当地时间20日表示,拜登政府计划敦促所有美国人今年秋季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以应对新一轮感染。 据报道,白宫官员表示,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报告的感染和入院人数有所增加,但总体水平依然较低。 报道称,美国药企莫德纳公司(Moderna)17日称,初步数据显示其新研发的新冠疫苗对新冠病毒变种“厄里斯”(Eris)和“天炉座”(Fornax)有效。 据报道,莫德纳公司(Moderna)、诺瓦瓦克斯医药(Novavax)、辉瑞制药有限公司(Pfizer)以及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BioNTech SE)等新冠疫苗厂商,都开发了针对XBB.1.5亚型毒株的疫苗。 几家公司预计新研发的疫苗能够在未来几周内上市,供秋季疫苗接种使用,目前仍等待美国和欧洲卫生监管机构的批准。 报道称,美国白宫官员表示,除流感疫苗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RSV疫苗)外,还将鼓励所有美国人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EE1sM1R3Ur 返回目录>> 调查:半数日本人在夏夜开空调睡不好 2023-08-22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日本《每日新闻》21日报道,一项调查发现,半数日本人在夏夜开空调睡不好。进入夏天后,超八成受访者选择在晚上睡觉时开空调,但44.5%的人抱怨称:“我的身体会变得太冷。”在睡觉开空调的人里,36.5%会设置自动关机时间,但也会因此半夜热醒。 数据显示,日本8至10月的气温预计比往年高,最低温度超过25摄氏度的夜晚数量增加。针对民众的睡眠困扰,专家建议调整空调气流方向,避免直接吹到身体;同时在空调对面放一个风扇,将冷空气吹散。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EE1YWdj81I 返回目录>> 夏威夷大火危机持续!美媒:自来水被污染无法饮用 水质恢复尚需时日 2023-08-21 海外网 海外网8月21日电 美国夏威夷州毛伊岛大火带来的危机仍在持续。据美国广播公司8月20日报道,毛伊岛政府机构近日在其社交账号发文警告当地居民,火灾后不要饮用过滤后的自来水,因为无法保证其安全性。 报道称,夏威夷毛伊岛大火损坏了数百根饮用水管道,管道压力下降导致有毒化学物质、金属和细菌进入水管。过滤器等相关设备都不能解决火灾后可能发生的污染问题。美国爱荷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教授戴维·克维尔特尼表示,即使有些管道位于地下,也会从外部吸入有污染的水。 当地居民安妮·里列罗表示,因为自来水无法使用,他们只好用纸盘吃饭,避免用自来水洗碗。 报道称,毛伊岛政府已告知当地居民使用瓶装水或者水罐车里的水。专家表示,毛伊岛的水质恢复到安全水平仍需很长时间。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EDPx2KLbE5 返回目录>> 印地方政客鼓吹鸦片合法化,竟称对瘾君子是更好选择,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2023-08-22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近期,印度旁遮普邦发生多起吸毒过量死亡事件,但该邦部分政客居然要求鸦片销售合法化,称这对瘾君子来说是更好的选择。据《印度快报》20日报道,“这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旁遮普邦的一名政党领导人西坎德·马卢卡说,“纵观鸦片历史,没人因为吸食鸦片而死,也没有人因此倾家荡产,只有极少数过度消费的人除外。”马卢卡认为,“无害”的鸦片目前被禁止,损害肝脏的酒却仍被允许销售。他主张让政府为鸦片购买者建档,掌握他们的数据。 在部分政客看来,与海洛因那些新型毒品相比,鸦片对年轻人的危害性更低,不如允许他们合法消费鸦片等传统毒品。 印度前议员拉姆维拉·甘地2016年就提出“让鸦片、大麻和罂粟合法化”的提案,他称鸦片合法化不仅可以彻底“消灭”贩毒组织,还能增加当地税收。 在他看来,旁遮普邦的民众本就有吸食鸦片的传统,与其让他们从危险的毒贩手中购买新型毒品,不如让他们“从可靠、合法和权威的正当渠道”买鸦片。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EE1eUip9xH 返回目录>> “可能接触过4000多名婴儿”,33岁英“恶魔护士”还有惊人罪行! 2023-08-22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英国法庭将于当地时间21日对现年33岁的护士露西·莱特比杀婴案宣判,等待这个“恶魔护士”的很可能是终身监禁。 英国《卫报》20日报道称,法庭已认定莱特比杀害7名婴儿,并企图谋杀另外6名婴儿。在2012年至2016年间,20多岁的莱特比曾经在两家医院当过护士。她在值班时通过给新生儿病房中的婴儿注射空气、注射胰岛素、压断横膈膜以及将管子插入婴儿的喉咙等方式夺去孩子们的生命。 英国《泰晤士报》梳理了莱特比在切斯特伯爵夫人医院新生儿病房当护士时,从被怀疑到被调岗的全过程。2015年6月,该院新生儿病房两周内连发3起婴儿死亡事件,案发时均为莱特比值班,但没有人认为这些死亡事件之间存在关联;10月,该院又发生两起婴儿死亡事件,有医生对新生儿病房负责人表达莱特比可能故意伤害婴儿的怀疑,却被告知“不要大惊小怪”;2016年2月,医院请来独立调查员分析婴儿死亡案,调查员称案发时莱特比是“唯一值班的护士”;5月,又发生两起婴儿死亡事件,医院专门开会研究,然而还是未认定莱特比的嫌疑;6月,莱特比值班24小时内连续发生两起婴儿死亡事件;7月,莱特比从护士岗被调整为文秘岗。 该医院的医生举报称,如果高层管理人员能早点采取行动,这些婴儿就能活下来。医生至少5次提醒医院高层莱特比与婴儿死亡之间的联系,但一直被高层“搪塞”,直到她“开杀戒”的一年后,医院才将她调离岗位。对此,医院方面猛烈抨击举报人员并表示正考虑采取法律行动。 《卫报》称,莱特比工作期间可能接触过4000多名婴儿,警方在调查另外30名可能受到她伤害、但最终幸存的婴儿。如果莱特比被判终身监禁,那么她将是英国目前在世的第三名被判终身监禁的女子。此前两名女子一个曾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虐杀至少9名少女,还有一个则在2013年谋杀3名男子。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EE1dqyg7IL 返回目录>> 长期喝白酒可以延年益寿,预防肿瘤?喝白酒是好还是坏?真相来了 2023-08-21 健康网 “爸,不是让你戒酒吗?喝酒伤肝伤身,没好处的,你别再喝了!” 看着清晨就坐在沙发上一身酒气的父亲,小林怒不可遏。老林是个有着40年酒龄的酒鬼,两年前妻子去世后更是没人管得住他。小林怎么劝都都没用,现在父亲年纪大了,他也更担心了。 “你放屁!我这不是一般的酒,这是白酒,你懂吗?这是可以长寿的酒。喝白酒还能抗癌,我劝你现在也开始喝吧,对你有好处的。”老林大着舌头嘟囔,显然已经喝醉了。 小林看着父亲萎靡的样子,怒火中烧,走过去就把酒砸到地上,老林一个激灵站了起来,指着他大喊不孝子,两人激烈地争吵,直到邻居敲门询问才适可而止。 关于白酒长寿、抗癌的言论,小九已经不止一次在网上看到了,这到底是真是假?今天我就给大家好好讲清楚。 一、白酒真的是预防癌症的神器吗? 对于白酒抗癌的说法,最早是因为一篇名为《白酒有抗病毒抗癌作用!终于可以正大光明的喝两口了……》的文章在网络上疯传。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阐明这个观点: 1. 2017年11月2日,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教授公布在白酒中检测出了具有抗癌活性,抗病毒活性,和抑菌活性的非挥发性脂肽化合物地衣素。 2. 2016年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因发现了“细胞自噬”机制荣获诺贝尔医学奖。他正是在酿酒的酵母中发现了细胞自噬的关键基因,这一机制能够清除掉生理生化反应产生的代谢残渣,关联多种包括癌症的疾病。 3. 徐岩教授在经过数据分析后得出,白酒中的生物活性成分要比葡萄酒多,且含有不少健康类物质。 发布会结束后,“白酒中的活性物质有抗癌性”更是被以讹传讹成“喝白酒有益健康”。但是,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对的。 脂肽类物质地衣素等这些活性物质发挥作用是需要一定剂量的。上海同仁医院营养科主任张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白酒中该物质的含量实在太少,如果想要靠喝白酒起作用,起码得喝下海量的白酒才行。况且,这类物质的具体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所以,发现“活性物质”就认为白酒有“抗癌功效”根本就是偷换概念罢了。 二、为什么有人常年喝酒却也能活到100岁? 有不少人会纳闷,既然酒有危害,为什么身边有那么多人喝到80岁也活得好好的?首先,这个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一个人能长寿的因素有很多,像饮食习惯、生活习惯、遗传基因、生活环境等等,其中,基因对长寿的影响最大。 早在1988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就已经宣布酒精是致癌物。世界心脏联盟直言,饮酒与大约230种疾病有关,其中有40种疾病仅与饮酒有关,即使是少量饮酒,也一样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曾刊登了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一项研究,明确指出,仅在2020年全球范围内约有74万新癌症病例是由于饮酒所致,其中我国占比达到了28万。 还有数据显示,每18个癌症患者中就有1个与酒精有关,所谓的“喝酒长寿”也不过是幸存者偏差,自我安慰罢了。 三、如何降低喝酒的危害? 酒精在进入人体后,会有80%进入肠道,其余的20%进入胃部。所以,喝酒后最先受损伤的是肠胃,等到肠胃吸收后,就会融入血液。 随着血液中酒精浓度升高,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兴奋、晕眩、失去知觉,严重时甚至会危及到生命。之后,酒精会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各个器官和组织,对全身造成损伤,最后,约90%的酒精都通过肝脏进行代谢,长期饮酒,肝脏的负担只会越来越重,继而诱发肝病。 所以,酒精对人体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很多人会觉得,酒后服用“解酒药”就能消除伤害,其实这种方法根本就是无效的。美国《成瘾》杂志刊登一则研究发现,市场上所谓的解酒药,对减少酒精伤害并无明确疗效,预防宿醉最可靠的方法只有禁酒。 那么万一在生活中,不可避免要饮酒的情况,我们能有什么方法将伤害降低吗? 1.不要混着喝 各种酒的酒精含量都不同,混着喝更容易使人产生头痛以及易醉等不适感。此外,也不要与汽水混喝,这加速人体对酒精的吸收。 2.不要空腹喝 在饮酒前要摄入一些主食或者是牛奶等食物,这些食物可帮助延缓身体对于酒精的吸收速度,对于胃部的伤害也会降低。 3.酒后不能喝茶、咖啡 有不少人会通过喝茶或咖啡来解酒,这是非常伤身体的。咖啡和茶都有利尿的作用,饮用后会加剧体内缺水的症状,容易损伤肾脏。 4.醉酒避免平躺 酒后很容易因为误吸发生意外,醉酒者在平躺的状态下,呕吐物容易误吸入气道,很可能引起吸入性肺炎或者窒息的危险,所以酒后一定要采用侧卧体位而不能直接仰卧。 总的来说,小九要提醒大家,“白酒能延年益寿,能抗癌”这个说法就是不对的,饮酒有害健康也是毋庸置疑的,所以酒精能不碰就不碰,如果一定要喝,也一定要注意适量。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CEAPVKS05148PF4.html 返回目录>> 患者近15年来在江苏省内各家公立医院拍的片子可实时调取 医学影像上“云” 资料互通互认(办实事 解民忧) 2023-08-22 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年来,江苏省不断完善卫生健康云影像平台,让医学影像上“云”。医生登录平台就可以实时调取患者近15年来在省内各家公立医院拍的片子,方便患者就医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提升医生诊断的准确性与科学性,让患者更有获得感。 “拿手机就能看刚刚拍完的片子,太方便了!”江苏省苏州市市民王先生向记者展示着健康江苏公众号上自己刚刚拍摄的肺部CT影像图片。“有了云影像平台,自己家里的那些老胶片可以‘淘汰’了。”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紧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抓实问题整改,办好惠民实事,切实让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近日,记者在江苏省各大医院走访时发现,全省大部分公立医疗机构都已接入云影像平台,医生可以通过平台实时调阅患者医学影像数据,在平台上对病灶进行医学诊断排查,患者无须携带胶片前往医院。 2021年9月起,江苏在前期试点基础上,开始在全省公立医院试点建设江苏省卫生健康云影像平台,接入平台的医院给患者做完影像检查后,数据资料必须在12小时内上传到平台。截至目前,该平台已接入1872家公立医疗机构,占需接入总数的95.1%,今年9月底前,江苏将实现全省公立医疗机构应接尽接。 影像实时调阅便利 方便患者就医留存 “医生,我们来南京时走得急,以前拍的片子忘带了,这可怎么办呀?”江苏省人民医院胸外科诊室内,来自睢宁的刘女士焦急地与主治医师骆金华沟通老伴谢先生的病情。6月初,谢先生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初步诊断为食道癌早期,之前的十几张CT片子却被遗忘在家中。“您不要着急,我用系统查询一下。”骆金华一边安抚刘女士情绪,一边轻点几下鼠标进入江苏省卫生健康云影像平台系统,查询到谢先生之前进行的胸部CT平扫影像,并顺利完成影像调取,全过程花费不到10秒。 云影像平台的建立为群众就医提供便利之余,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之前各个医院影像资料不互认的问题。“过去,由于各种原因,患者经常需要在当前就诊机构重新拍摄医学影像,一方面增加了就医费用,另一方面短期内多次进行医学造影也会造成身体损伤。”骆金华告诉记者,如今,医生只用登录云影像平台就可以实时调取患者近15年来在省内各家公立医疗机构拍的片子。 “刘阿姨,不仅我这里可以看到谢叔叔的片子,您在手机上也能查询到。”刘女士根据骆金华的提示,打开健康江苏公众号,查询并调阅自己与老伴在省内各家公立医疗机构的影像档案和检查报告,“比以前方便多了。”在采访中不少患者向记者反映家中存放着大量医学影像胶片,由于长时间氧化加之潮湿导致大部分片子都已失效,这些不便正在被日益完善的云影像平台所化解。 “未来,江苏还将把个人健康体检数据、日常化验报告数据、健康档案数据等全部汇聚到‘云’上,患者打开手机就能随时随地查阅本人的健康资料。”江苏省卫生健康信息中心副主任唐凯说。 影像上云释放空间 提高诊疗分析能力 大门缓缓打开,大大小小的纸箱占满了整个房间,箱子里存放着数以万计的医学影像资料,这里是江苏省肿瘤医院医学影像科仓库。保存医学影像照片需要恒温恒湿、干燥避光的条件,而患者每一次的医学影像都需要留档保存,时间跨度长达20年之久。 “有了云影像平台系统之后,我们会保存重点影像的纸质照片,将大部分影像上传至系统云端保存,这样也能腾出更多院区空间,提高诊疗效率。”江苏省肿瘤医院副院长张勤说。 云影像平台还能让医生们看病更精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与科学性。一张传统医学影像胶片尺寸大多为8寸×10寸,在不大的空间上通常需要呈现多种角度的图像,为了清晰辨认,医生需要将胶片放在光源下查看,但受制于面积大小,加之胶片在印刷、保存过程中容易出现瑕疵,经常会出现关键点位成像不清晰等问题,影响医生判断。“现在,医生可以在电脑上查看影像并放大局部画面,在纸质片子上无法呈现的细节都能够显现。”张勤说。 “把患者这个部位的侧面图调阅出来。”张勤正在对一位宫颈瘤患者的CT影像进行分析,在云影像平台输入信息获得授权之后,上百张照片同时出现在屏幕之上,在屏幕上可以快速浏览病灶,放大局部图像。伴随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一次成像往往会生成几百张甚至上千张照片,传统胶片仅能容纳部分关键角度照片,无法保证影像完整地呈现,影像数字化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同时,借助平台功能,调阅不同时期的影像资料,可以帮助医生发现原来可能忽略的细节,对疾病的发展有更清晰的判断。”张勤介绍。 提供海量数据支撑 助力人工智能医疗 在去年江苏省健康医疗大数据创新应用大赛上,一项名为《血管疾病辅助诊疗系统》的题目经过层层筛选,最后脱颖而出,获得优胜奖。文章中指出该系统能较为准确地识别血管狭窄部位,分割出狭窄部位附近血管轮廓,初步判断血管病变类型和支架建议位置,并在短时间内出具高质量的诊断报告。 “卫生医学云影像平台为我们科研提供了海量的数据支撑。”参赛团队负责人蔡琦炜说,利用AI算法进行辅助诊疗系统开发的思路前几年就被提出,但科研团队无法获得海量的医学影像数据,进而导致无法进行建模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层面的实践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他认为在云影像平台海量数据的收集存储的基础上,人工智能辅助医疗诊断的应用场景肯定会越来越多,进而让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百姓健康。 “医生见到的病例越多,他的经验就越丰富,云影像平台也是一样,数据越多就越‘智慧’。”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处处长潘睿表示,每年江苏全省所有的医学影像数据量巨大,按照统一的数据与技术规范采集医疗机构数据并进行标准化管理,有助于完善全省影像数据资源,为不同应用场景提供数据支撑。 “同时,医学影像平台积累的数据,可以用于研究不同疾病的影像学特征、进展规律,探索潜在的疾病机制和新的治疗策略,为新药开发、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潘睿介绍,云影像平台还可以实现个体化医疗和精准治疗,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模型,通过分析和比对不同患者的影像数据,为医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2/c14739-40061262.html 返回目录>> 打开信息大门,也带来过于依赖的问题 留守儿童, 如何与手机共处(解码·关注暑期生活) 2023-08-22 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放在旅馆前台沙发靠背上,3个小朋友半趴在沙发上,盯着小小屏幕看视频,“投入得仿佛和外面的世界隔开”。整整一周,几乎每天如此。这是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易卓在湖北省一个小镇旅馆里看到的一幕。 易卓经常趁假期到湖北及周边省份的乡村地区调研。5年前的一次调研中,有村小老师向他抱怨,班里一些留守儿童偷偷把手机带到学校,越来越不好管。那时,他并不觉得这是个大事,“总要跟在外打工的父母联系吧?”再次到访,易卓觉得,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现象已经不能忽视。 不少孩子放了学就摆弄手机 推开一户人家的门,五六岁的男孩盘腿坐着,目不转睛盯着手机屏幕,凑近一看,正在游戏里酣战。 村民对易卓说,现在不少孩子放了学就摆弄手机。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由老人管;而老人要干农活,没精力管孩子,“何况手机的各种功能,老人也搞不明白。” 闫令(化名)是湖北某乡镇一名小学老师。这个暑假,上初二的女儿一有空就躲在房里看短视频,经常不出门。一气之下,闫令发了火。第二天,女儿“逃”到奶奶家。 他感到挫败:“我当老师,都管不住自己孩子玩手机。”推己及人,他更忧心:班上那些孩子,爷爷奶奶怎么管住他们的手机? 为了弄清农村留守儿童手机使用情况,2021年以来,易卓所在的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课题组面向河南、湖北、湖南3省9县的中小学生家长开展了留守儿童手机管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3172份。 调查显示,40.4%的留守儿童有专属手机,49.3%的留守儿童使用长辈的手机。看短视频和玩游戏是留守儿童主要的上网娱乐方式,分别占比69%、33.1%。有67.3%的家长认为自家孩子出现了手机沉迷的趋势,其中21.3%的家长认为孩子“严重沉迷手机”。 在江西某县某校,六年级的一个班里,周末在家玩手机10个小时以上的同学超过了一半。湖北某县一中学例行体检,初一年级30%的学生达到重度视力不良。一名班主任表示,孩子近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玩手机。甚至有家长对课题组说,孩子像“掉”进手机里了。 还有的时候,手机成了“电子保姆”。湖北黄石市阳新县黄颡口镇某村小学是一所完全小学,辐射周边4个村子,有学生约600人。该校校长家访时曾遇到这样一幕:孩子一吵闹,家长从裤兜掏出手机,“去玩吧,别乱跑啊。” 孩子们需要更多引导和陪伴 课题组成员尹辉煌是在农村长大的90后。小时候,尹辉煌经常跟着大孩子打弹珠、烤红薯、钓龙虾,乐不思蜀。“00后、10后不同,他们往往对村庄感到陌生,有同村的同学,却缺乏同村的玩伴。”尹辉煌说。 一部小小的手机,可以代替电脑、游戏机、MP4等诸多产品。一些乡镇中学附近的商家甚至开始收购二手手机,以更低的价格出租给学生。上次回老家,尹辉煌惊讶地发现表弟和其他同学合租一个手机,用来玩游戏。 以手机为载体,短视频、游戏、直播间所呈现的更为复杂的社会,直接“涌”进了孩子们的世界。 调研显示,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更容易沉迷手机。课题组组长、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夏柱智认为,这个年龄的未成年人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期,正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想法,“但因为缺少陪伴和监管,手机上的不良信息很可能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夏柱智认为,孩子们并不是不喜欢亲近村庄、亲近大自然,“父母不在身边,没人带他们玩;老人担心出现溺水等安全问题,宁愿让孩子待在家里。”还有同辈的群体示范,聚在一起玩手机成为一种社交方式。= 智能手机的确为许多村里的孩子打开了了解外面世界的大门。“只不过,从调研情况来看,自觉合理使用智能手机并产生积极作用的案例很少。”夏柱智说,智能手机重构了孩子原有的社会化方式,孩子们减少了对身边人和事的关心。 2021年新学期开学后,进入黄颡口镇镇中的大门,要先过一道金属探测仪,全身扫一遍,“嘀”出来的手机要被暂时没收。为偷偷带手机,学生们招数不断:有翻墙入校的,有两人打配合的,还有蒙混过关的。不久后,学校引进一家安保公司,聘请“外援”对学生开展手机管理等,不过这样的管理模式仅持续了一年就因费用过高暂停。 黄颡口镇镇中校长严庭锐觉得,沉迷手机,可能是缺少陪伴情况下的代偿行为,“我们要关注背后这些隐性问题。”为此,今年上半年,学校增设了心理咨询室。 一次放假回老家,夏柱智叫上村里左邻右舍的孩子们出来爬山。山还是那座山,不高也不险,但孩子们高兴极了,“走两万步都不喊累”。他还教大家打羽毛球,侄子学会后,经常拉着他在房前屋后打比赛。 屏幕之外,孩子们依旧渴望着与现实世界的连接。 为孩子创造更多屏幕之外的连接 实际上,对于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的重视和治理一直在加强。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指出“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防止网络沉迷”。新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门设立“网络保护”一章。教育部出台的“五项管理”(即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和体质管理)政策将手机管理列为重点。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 今年6月,中央网信办发布通知,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针对网络沉迷问题,专项整治“向未成年人违规提供网络游戏账号租售服务,教授未成年人破解防沉迷系统、绕过青少年模式”。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如何与智能手机共处,是智能时代必须面对的问题。 读绘本、听故事,拔河、磨豆腐,参观消防站、科技馆,去县里的电影院看电影……今年暑假,湖北黄冈市罗田县黄冈庙村三年级学生雷思甜在“希望家园”体验了不少新鲜事。 “希望家园”项目已在罗田实施多年,依托大学生志愿服务,对6至14岁青少年开展暑期托管。今年,共青团罗田县委想做个大胆的尝试:将托管日常化,延伸到包括周末在内的全部节假日。 仅靠外地大学生还不够,必须调动起乡村自身的力量。黄冈庙村村两委召集党员、干部、教师和部分家长开了个动员会。 村民反响之好,让参会的团县委书记陈亮惊讶:报名人数超出原计划3倍还多。“细伢子玩手机影响学习,我们心里也不好受。让孩子有地方去、有人陪,这是顶好的事,哪能不支持?”村民们说。 一位责任心强的退休教师主动牵头负责,6名村民申请参与志愿服务,与来村大学生志愿者轮流排班。陈亮介绍,目前,这个被称作“希望家园升级版”的项目在3个村同时试点,湖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每个试点村募集了3万元经费。 据了解,过去5年,湖北已累计建设“希望家园”项目点4942个,服务少年儿童19万余人。 屏幕之外,还有一些改变悄然发生。 黄颡口镇镇中对面有一排小商店,记者走访发现,其中不少店铺是近两年返乡的陪读家长开的。 一家奶茶店店主梁三丽告诉记者,她和丈夫过去在深圳的工厂务工,两年前决定回来陪女儿读书。虽然收入降了一些,但梁三丽说不后悔。 中西部地区农村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者选择返乡创业就业,这也是课题组的研究发现之一。返乡的原因中,对孩子教育的考量是重要方面。 而最近,放假回老家的夏柱智正四处张罗,把“希望家园升级版”项目引到村里。沿着村湾走访一圈,村干部、老人和年轻父母几乎没人不支持,短短几天,已有好几名村民报名做志愿者,甚至有家长愿意付费托管。 “需求是迫切的。”他说,“一旦乡村内生力量被激活,将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2/c14739-40061253.html 返回目录>> 2023中国肥胖地图发布:这三省“胖人”最多!肥肉长在这个地方最危险! 2023-08-21 健康时报 俗话说“一胖毁所有”,这可不是一句玩笑话。超重与肥胖带来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诸多重大疾病和慢性疾病。 肥肉长在哪里最危险?我国哪些省份“胖人”最多?男性普遍比女性更胖? 2023中国肥胖地图发布: 这三个省“胖人”最多! 8月17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母义明教授团队在《糖尿病、肥胖与代谢》发表了一项一篇题为《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的报告。报告绘制出了一幅数字版的“中国肥胖地图”,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总体超重人群占比34.8%,肥胖人群占比14.1%。 ① 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关于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的当代研究,来自全国243个城市的1580万名符合条件的成年人参与。 1. 内蒙古、山东、河北,“胖人”最多 北方超重/肥胖的比例普遍高于南方,其中超重比例前三名的省份为内蒙古(37.1%)、山东(37.1%)和河北(36.6%)。 2. 男性普遍比女性更胖 超重和肥胖在男性中比女性更普遍,男性中超重的比例为41.1%,而女性为27.7%,男性中肥胖的比例为18.2%,而女性为9.4%。 3. 胖人的各种并发症患病率都更高 与BMI正常者相比,超重/肥胖者的并发症患病率更高。超重/肥胖参与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脂肪肝、前驱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BMI越高,并发症越多。 为啥男人比女人胖更多? 原因扎心了 为啥男人比女人胖更多?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伍学焱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表示,男性更容易肥胖有几方面的原因,通常与其在生活或工作中所受压力和情绪有关。 一是长期的过高压力和不良情绪易导致内分泌激素分泌紊乱。主要是应激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大量增多,起到对抗胰岛素作用,增加腹部脂肪堆积,引起以“将军肚”为特征的腹型肥胖。 二是为缓解压力和释放情绪,男性常常会采取喝酒和过多进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为手段。除过量进食外,酒精往往也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样也会促进肥胖形成。 三是睡眠问题。长期的睡眠不足或不规律,也会通过打破能量平衡而导致男性肥胖。 ② 另外,从肥胖的“年龄差异”来看,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在不同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差异,男性的“肥胖高峰年龄”通常比女性小。男性超重患病率在50-54岁达到峰值(55-59岁保持不变),女性则是在65-69岁达到峰值;男性的肥胖患病率在35-39岁达到峰值,而女性则是70-74岁。 换句话说:男人们因为工作生活压力大,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自己年纪轻轻(35-39岁)就到达肥胖的峰值;而女性要到70-74岁才到达肥胖的峰值。男同胞们,扎心了…… 肥肉长在这个地方最危险! 当肥肉(脂肪)长在我们脸上、手臂上、大腿上……这些看得见的地方时,其实还算不上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脂肪长在我们看不见、摸不到的地方,对健康的危害更大,甚至会带来致命的风险! 人体的脂肪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看得见的脂肪”,即皮下脂肪。它们贴在皮肤下,有帮人体保温的作用。但积累过多,就成了让我们看起来胖的元凶。 第二类“看不见的脂肪”,则是内脏脂肪。它们将我们的各种内脏,如肝、胰、胃、肠道等包裹、填充起来。 云南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医师赵杰2022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指出,正常厚度的内脏脂肪能够保护内脏,防止跌倒时损伤内脏,但内脏脂肪太厚会导致脂肪心、脂肪 肝、脂肪肾、脂肪胰等器官功能异常。此类肥胖就是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内脏性肥胖)。 判断内脏脂肪超标并不仅是看BMI(体重/身高2),还要看腰围、腰臀比(腰围/臀围)、内脏脂肪检测等。例如: ▼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5厘米,即便BMI正常,患病风险也会升高; ▼男性腰臀比例大于0.9、女性大于0.8,表明是内脏脂肪过剩的高危人群,大于1.0即为腹型肥胖。 ③ 4个方法帮你减掉内脏脂肪 赵杰医生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给出来4个减掉内脏脂肪的方法。 ③ 1. 每天至少运动半小时 内脏脂肪超标的人每天需要运动半小时至一小时,如跑步、散步、游泳、骑车等,球类运动在消耗能量的同时有助脂肪分解。即使没有腹型肥胖,也可以多运动防患于未然。 2. 吃饭记住个比例5:3:2 吃米饭、面包等主食过多,容易在腹腔囤积内脏脂肪,但也不能完全不吃,避免零摄取时大脑无法集中注意力。 以腹型肥胖的女性为例,每天主食摄入不超过100克,三餐比例是5:3:2。 3. 根据运动限制热量摄入 若平时活动量不大,摄取热量(千卡)不要超过体重(公斤)x25;若经常运动、活动量大,摄取热量(千卡)不宜超过体重(公斤)x35。 4. 日常增加纤维素的摄入 想要内脏瘦身成功,不能缺少纤维素,日常可选燕麦、绿豆、番茄、葡萄柚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有助顺畅排泄,促进新陈代谢。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CMPN5TF052583KJ.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 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卫 |